
亦作“間田”。亦作“閑田”。1.中等田地。《管子·山國軌》:“穀為上,币為下。高田撫,閒田山不被,穀十倍。” 馬非百 新诠:“高田者《乘馬數篇》所謂‘郡縣上臾之壤也’。次曰‘間田’。又次曰‘山田’。‘間田’者中田也。”
(2).兩方邊界之間的土地。 章炳麟 《排滿平議》:“其或同時猋至,互争邑落,是猶 滇 蜀 間之争火井,海濱種吉貝者之争沙洲,兩無曲直,得之則是。間田甌脫,更無第三人為其主者,既見為 漢 人所有,則曰 漢 人所有而已。”
亦作“間田”。亦作“閑田”。1.古代指未被封賜的土地。《禮記·王制》:“名山大澤不以封,其餘以為附庸閒田。” 孔穎達 疏:“若封人附於大國,謂之附庸,若未封人,謂之閒田。” 王國維 《觀堂集林·敦煌漢簡跋九》:“閒田者,《莽傳》雲‘諸侯國閒田為黜陟增減’,乃用《王制》語。凡郡縣未封之地,皆閒田也。”
(2).指無主之田;無人耕種的荒地。《孔子家語·好生》:“ 虞 芮 二國争田而訟,連年不決,乃相謂曰:‘ 西伯 仁也,盍往質之?’入其境則耕者讓畔……遂自相與而退,鹹以所争之田為閒田也。” 唐 元結 《樊上漫作》詩:“四鄰皆漁父,近渚多閑田。” 唐 李紳 《憫農》詩之一:“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清 劉大櫆 《井田》:“國中貯無盡之閒田,不以與百姓,而荒廢棄置,于情則不安,于勢則不可。”
閑田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漢語詞彙,在不同語境下體現農業、法律及社會管理的内涵。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及曆史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指未分配耕種、暫時閑置的農田。
出處:
《禮記·王制》載:“無曠土,無遊民”,其中“曠土”即閑田的早期表述,強調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
《漢語大詞典》釋義:“閑田,荒廢不種之田。”(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第12卷,第345頁)
唐代均田制中特指依法預留的備用耕地,用于應對人口增長後的土地分配需求。
出處:
《唐律疏議·戶婚律》規定:“授田先課役後不課役,先無後少,先貧後富……若寬鄉(地廣人稀處)聽依所請,給充閑田。”即官府在寬鄉預留閑田以備補授。
《中國曆史大辭典·隋唐五代史卷》明确:“閑田為均田制中暫不授予民戶的官田。”(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第287頁)
宋元後漸指無人認領或長期撂荒的田地,成為土地管理術語。
出處:
《宋史·食貨志》載:“凡州縣曠土,許民請佃為永業……悉免其租,仍三歲責其賦,以充閑田之數。”此時閑田與“曠土”同義,需重新分配。
《辭源》(修訂本)釋義:“閑田,荒廢不治之田。”(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3472頁)
現代農業術語中,指為恢複地力而周期性休耕的農田,屬土地可持續利用方式。
出處: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經濟卷》定義:“休耕田(閑田)是耕作制度中調節土壤肥力的必要措施。”(中國農業出版社,1991年,第412頁)
閑田的釋義演變體現中國古代土地制度與農業管理的變遷。當代語境下多用于曆史研究及農業政策讨論,如土地流轉中的“閑置農田”管理。
權威參考文獻:
“閑田”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層面:
指未被耕種或利用的土地。如李紳《憫農》中“四海無閑田”即強調全國土地已無荒廢,但農夫仍因剝削而餓死,凸顯社會矛盾。
古籍中亦作“間田”“閒田”,屬通假或異體字現象,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李紳《憫農》通過“四海無閑田”與“農夫猶餓死”的對比,揭露唐代農民疾苦,此處的“閑田”既寫實又具象征意義,成為批判社會不公的經典意象。
挨打愛水安娜·卡列尼娜苞括便秘标名柄用猜解挫針大牌檔砥砺風節東扶西倒鬥食睹睐翻拆放意肆志诟悖瑰室鲑蔬鼓造紅籤後擁前呼黃冠草服化易護跸忽悠奸道井蛙捐廢狂悸苦思冥想拉腳骊唱六輔陋巷絡腦籋口南蠻涅手凝穩欺瞞情真秋水伊人谂熟束脩羊司宮鎖眼鲐背擡價桃杖特膺透明紙吐錦雞駝腰違拂問號吾倫鄉弟小弓息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