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次被罷官。《論語·微子》:“ 柳下惠 為士師,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2).形容宦途不利。 唐 柳宗元 《祭穆質給事文》:“形軀獲宥,三黜無虧。” 宋 張元幹 《次江子我遷居韻》:“平生自省宜三黜,老去何心望九遷。”
“三黜”是漢語中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歸納如下:
字面含義
“三”指次數,“黜”意為貶職或罷免,合指“三次被罷官”。該詞最早見于《論語·微子》,記載柳下惠因堅持正直之道多次被貶,仍不願離開故國(“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引申含義
後泛指仕途坎坷、屢遭挫折,如唐代柳宗元在《祭穆質給事文》中以“三黜無虧”表達對貶谪經曆的感慨。
曆史典故引用
常見于描述官員因剛正不阿而屢遭貶谪,如白居易詩句“展禽任三黜,靈均長獨醒”,韓愈“三黜竟不去,緻官九列齊”等。
成語結構
由數詞“三”與動詞“黜”組成,強調連續性挫折,多含褒義(如贊頌氣節)或中性(客觀描述仕途不順)。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論語》原文或唐代詩文作品。
三黜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漢字組成。下面來解釋其具體含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三黜意指被剝奪、被革除或被廢黜三次。這個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組織屢次被排斥、辭退或被廢除的情況。
三黜由“三”和“黜”兩個部首組成。其中,“三”部表示數量,而“黜”部則表示革除、廢黜的意思。總共需要六筆來書寫這個詞。
三黜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中國的文獻中,如《史記》、《漢書》等。它來源于古代封建社會中的政治制度,用來指代連續三次的革除或廢黜。
三黜的繁體字為「三黜」,也可寫作「三摴」。
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時候,三黜的寫法可能略有變化,但整體結構和含義基本相同。
1. 這位官員因為貪污被三黜,從此在政界無立足之地。
2. 這個組織因為連續三次的管理失誤而被三黜。
三權分立、三綱五常、三壘手術、三軍演習、三思而行
三逐、三戒、三喪、三替、三黜後忘前
受用、受益、受惠、光榮、待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