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酒器名。玉質。其旁有耳,如今之杯。《左傳·昭公七年》:“ 燕 人歸 燕 姬,賂以瑤罋、玉櫝、斝耳,不克而還。” 孔穎達 疏:“斝是爵名……亦以玉為之。言耳者,蓋此器旁有耳,若今之杯,故名耳。”
“斝耳”可能是“耵耳”的筆誤或拼寫混淆。根據現有資料,“耵耳”是中醫病名,指因耵聍(耳垢)阻塞耳道引發的外耳疾病。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病因
耵耳是因外耳道内耵聍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凝結成塊阻塞耳道所緻。正常情況下,耵聍可自行排出,但風熱外邪侵襲、耳道結構異常(如狹窄、瘢痕)或下颌關節運動功能減退等因素可導緻其堆積()。
臨床表現
主要症狀包括耳道閉塞感、聽力減退、耳悶脹,嚴重時可能伴隨耳鳴或耳痛。若合并感染,可能出現耳道紅腫流膿()。
中醫病機分析
中醫認為,風熱濕邪與耵聍搏結形成硬塊,或因耳道畸形、異物等阻礙耵聍排出,最終引發疾病。《仁齋直指方論》記載:“津液結革卯成核塞耳,令暴聾,謂之耵耳”()。
治療與注意事項
需由專業醫生清理耳道,避免自行掏挖導緻損傷。若合并感染,需配合抗生素或清熱消腫藥物。日常注意耳道衛生,減少頻繁掏耳()。
提示:若您實際想了解的是“斝”字含義,其讀作jiǎ,指古代青銅酒器,與耳部疾病無關。
《斝耳》是一個民間俚語,意思是傾聽、傾注心神去聽。它用于形容人們專注地聆聽或深入傾聽他人的心聲。
拆分成部首,可以分為“扌”和“耳”;它的總筆畫為8畫。
《斝耳》一詞的來源尚無确切的考證。根據民間流傳的說法,斝是一種木制的古代工具,形狀類似耳朵,常用于探聽聲音。這種工具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聆聽聲音,有時也用于傳遞信息。
《斝耳》的繁體寫法為「斝耳」。
古代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例如《斝耳》可以寫作「斚耳」。古代人們對漢字的書寫和發展有着不同的認知和變化。
1. 他斝耳聆聽着老師的講解,一字不漏地記錄下來。
2. 在繁忙的城市中,我們需要斝耳聆聽自己内心的聲音。
1. 斝耳動聽:表示聲音非常動聽,引人入勝。
2. 斝耳傾聽:表示專注地聆聽他人的心聲或言辭。
傾耳:形容專注地聽;悉耳:形容聽力極其敏銳。
漠耳:形容不願聆聽或不重視别人的意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