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的讨伐或声讨。 唐 李白 《送白利从金吾董将军西征》诗:“ 西羌 延国讨, 白起 佐军威。” 明 陈子龙 《名教励世首务论》:“偷生之臣,罪尤深重,若不大彰国讨,稍引严条,则为君者何其苦?为臣者何其乐?”
"国讨"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和语境两个层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国"指国家或政权主体,"讨"本义为声罪致罚(《说文解字》),后引申为征伐、谴责。二字组合后,在《汉语大辞典》中定义为"国家发动的正义征伐",特指古代君主对叛乱诸侯或外族侵略者的军事行动。该词常见于先秦典籍,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中"戎"即包含国讨之义。
二、词义演变
三、语用特征 该词多出现于史书、政论等正式文体,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其近义词包括"王师""天讨",反义词为"私征"。需要注意与"国难""国殇"等情感色彩词汇的语境区分。
(主要参考《汉语大辞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03年修订本)
“国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国讨”指国家发起的讨伐或声讨行为,通常用于描述国家层面针对叛乱、外敌或重大罪行的军事或道义谴责行动。例如: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在涉及战争、平叛或政治批判时使用,体现国家权威对内外威胁的回应。例如:
现代汉语中“国讨”已较少使用,更多被“国家声讨”“军事征伐”等短语替代,但仍可在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见到。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出处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汉语大词典》等权威辞书。
包谷备诫边墙槟树崇坟愁戚刺透大历打落倒盭达头鱼點草架燔黍擘豚赙布桄桹贵人贱己滚牌军后汉书回隤浑沌艰晦简稽涧沚校对计构进道若蜷禁屠禁押近远聚结戡乱考閲葵藿倾阳蜡飨俍倡鸾翱凤翥迷晦签堤潜火青门隐权重望崇榷取确志塞包袱双日赎银输征童心偷偷团弄腿腕王役绾会崴泥巍然耸立窝儿里反无乐现丑纤儿西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