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鴻胪的意思、鴻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鴻胪的解釋

(1).官署名。《周禮》官名有大行人之職, 秦 及 漢 初稱典客, 景帝 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改稱大鴻胪,主掌接待賓客之事。 東漢 以後,大鴻胪主要職掌為朝祭禮儀之贊導。 北齊 始置鴻胪寺, 唐 一度改為司賓寺, 南宋 、 金 、 元 廢, 明 複之, 清 沿置。主官或稱卿,或稱正卿,副職為少卿,屬官因各朝代而異,或有鳴贊、序班,或置丞、主簿。《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典客, 秦 官,掌諸歸義蠻夷,有丞。 景帝 中六年更名大行令,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鴻臚。” 顔師古 注引 應劭 曰:“郊廟行禮讚九賓,鴻聲臚傳之也。”《新唐書·百官志三》:“凡客還,鴻臚籍衣齎賜物多少以報主客,給過所。”

(2).指該官署官員。 唐 韓愈 《袁氏先廟碑》:“始居 華陰 ,為 拓拔魏 鴻臚。” 明 李東陽 《十八日聽傳胪有作》詩:“黃紙數行丹詔字,鴻臚三唱甲科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鴻胪是中國古代掌管朝會禮儀、外交事務的官職名稱,其職能涵蓋外賓接待、典禮司儀及民族事務,曆史演變脈絡清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字義溯源

  1. “鴻”的本義

    指大雁,引申為“宏大”“傳達”。《說文解字》釋:“鴻,鴻鹄也”,象征禮儀的莊重與信息傳遞的權威性。

  2. “胪”的涵義

    本義為皮膚,後演變為“傳告”“陳列”。《漢書·禮樂志》注:“胪,陳也”,特指典禮中傳聲宣令的儀式環節。

二、官職職能與曆史沿革

朝代 職能範圍 機構演變
秦漢 主持諸侯朝見、外賓接待,兼管吉兇儀制 秦稱“典客”,漢景帝更名“大行令”
魏晉隋唐 拓展至宗教事務(佛教、道教管理)、館驿調度,唐設鴻胪寺轄禮賓、司儀二署 北齊始立“鴻胪寺”,唐代完善建制
宋明清 主管邊疆民族朝貢、外國使節禮儀,清代并入理藩院 明洪武年間定為正四品衙門

三、文化意義

鴻胪制度體現中國古代“以禮立國”的政治哲學,其外事職能彰顯“懷柔遠人”的治理智慧。唐代鴻胪寺曾記錄70餘國使節往來,成為絲綢之路外交的重要見證(《唐六典·卷十八》)。

古籍例證:

《後漢書·百官志》載:“鴻胪卿,掌諸侯及四方歸義蠻夷禮儀”,佐證其統轄範圍之廣。

權威來源參考: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年影印本.
  3. 李林甫. 《唐六典》. 中華書局, 1992年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鴻胪”是中國古代官職及官署名稱,其含義和職能在不同朝代有所演變,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官署名
    鴻胪是古代掌管外交接待與禮儀事務的機構。始設于北齊,稱“鴻胪寺”,負責朝貢、慶賀、吊喪等禮儀活動的引導與主持。

  2. 官職名
    指該官署的主官,如“鴻胪卿”“鴻胪少卿”等,負責具體事務的執行。


二、曆史沿革


三、字義解析


四、職責功能

  1. 外交接待:主掌諸侯、外邦使節朝見禮儀。
  2. 禮儀主持:負責慶典、祭祀、喪葬等活動的流程引導。
  3. 科舉相關:如“胪唱”(宣布進士名次)等衍生職能。

五、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代官職變遷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曆史典籍或權威詞條(如、4)。

别人正在浏覽...

飽谙備置變故斃命跛腳不易一字彩仗倉舍辰階持統傳番蹲蹲大寳龜大男小女頂門火底帳脰鳴逗晩防地返勾豐钜複合覆谳感寤高堂大廈狗養的貴細過雷沽售鼓柁圜狴椒花筵解散帻精制集散地記注郡朝克削窺聽窺窬老井老靠漏孔矛子妙勤莫訓鋪牀棋處弱植實實在在受盤水畫司馬稱好特奏調舌跳遠透明紙土音挽世畏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