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默識的意思、默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默識的解釋

暗中記住。語出《論語·述而》:“默而識之。”《文選·孔融<薦祢衡表>》:“ 弘羊 潛計, 安世 默識,以 衡 準之,誠不足怪。” 李善 注引《漢書》:“ 張安世 ,字 少孺 ,為郎。上行幸 河 東,嘗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唯 安世 識之,具作其事。” 唐 裴铏 《傳奇·昆侖奴》:“姬躍下榻執生手曰:‘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攟語》:“投贈諸什,皆默識成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默識是漢語中表示“暗中記誦或心領神會”的複合詞,由“默”(沉默、不發聲)與“識”(記住、認知)組合而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暗中記住而不表露于外”,強調通過内心體悟而非口頭表達來掌握知識或道理。該詞源自《論語·述而》中孔子所言“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進一步闡釋為“不言而存諸心,乃固學之基”。

從語言學角度分析,“默識”屬于古漢語中的狀中結構,語義重心在“識”,而“默”修飾認知的方式,體現中國傳統教育注重内化與實踐的特點。現代漢語中,該詞多用于描述對抽象理論或技藝的深刻領悟,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例舉“默識于心,踐之于行”。

權威典籍如《說文解字注》指出,“識”本義為“知也”,與“默”結合後衍生出“靜觀以達理”的哲學意涵,常見于儒家經典及文論。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以“默識神遇”形容學術研究的至高境界。

網絡擴展解釋

“默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默識”指暗中記住或默默記誦,強調在不聲張的狀态下将知識或信息牢記于心。該詞源自《論語·述而》中的“默而識之”()。

二、詞源與出處

  1. 經典出處
    出自《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處“默識”指靜默地理解并記憶知識,體現儒家治學的專注态度()。

  2. 曆史用例

    • 《後漢書·祢衡傳》提到張安世“默識”遺失的書籍内容,展現其記憶力之強()。
    • 唐代裴铏《傳奇·昆侖奴》中用“默識”描述人物暗中領會手語的情節()。

三、現代應用

  1. 學術領域:用于描述對知識的潛心記憶,如“默識古籍中的典故”。
  2. 日常語境:可表達對信息的無聲記憶,例如“他默識了所有操作步驟”。

四、發音與變體

五、相關擴展

該詞與“默記”“暗誦”等近義,但更強調“内化于心”的過程。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近反義詞,可參考《論語》及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面白亮亮霸陵橋牓眼報歲逼齒璧謝慚色籌筴詞派麤淺代面刀鬥鈍刀子割肉二蝕方術士繁榮昌盛紛藹館師貴私過諐哈巴兒海堤鴻鹄心厚積幻質貨包菅蒯監治糾折侃侃而言客魂領略流語洛京密叢叢莫絡墨豬木椁墓片甲不存乾季千斤重擔起局乳脂十三陵水庫手鎬水輨熟醉竦耳素襟躺椅逃突頭篙吐放五日子屋頭烏芋象魏弦直西漢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