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中記住。語出《論語·述而》:“默而識之。”《文選·孔融<薦祢衡表>》:“ 弘羊 潛計, 安世 默識,以 衡 準之,誠不足怪。” 李善 注引《漢書》:“ 張安世 ,字 少孺 ,為郎。上行幸 河 東,嘗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唯 安世 識之,具作其事。” 唐 裴铏 《傳奇·昆侖奴》:“姬躍下榻執生手曰:‘知郎君穎悟,必能默識,所以手語耳。’”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語·攟語》:“投贈諸什,皆默識成誦。”
“默識”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維度詳細解釋:
“默識”指暗中記住或默默記誦,強調在不聲張的狀态下将知識或信息牢記于心。該詞源自《論語·述而》中的“默而識之”()。
經典出處
出自《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此處“默識”指靜默地理解并記憶知識,體現儒家治學的專注态度()。
曆史用例
該詞與“默記”“暗誦”等近義,但更強調“内化于心”的過程。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近反義詞,可參考《論語》及相關曆史文獻()。
《默識》這個詞源于漢語拼音,具有意識默示的含義,指的是通過思考、感悟或體悟,而能夠默默地領悟某種道理、知識或境界。
《默識》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黒(黑)是它的主導部首,右邊的 示(礻)則起到輔助意義。根據筆畫來看,《默》這個字一共有11畫,《識》這個字一共有7畫。
《默識》一詞最早見于《莊子·逍遙遊》:“有意者不默,無意者默識。”這個詞的繁體字是「默識」,保留了原始文字的形态。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一些變化。《默》這個字在篆書中寫作「默」,在隸書中寫作「默」,在楷書中寫作「默」;《識》這個字在篆書中寫作「識」,在隸書中寫作「識」,在楷書中寫作「識」。
1. 平時我們要注重讀書,通過默識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
2. 他可以通過默識的方式來領悟電影中的深層意義。
1. 默想:通過默默地思考,使自己更加專注和冥想。
2. 默寫:通過默默地背誦,提高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3. 默念:默默地在心裡念誦,以達到平靜和冥想的狀态。
1. 悟性:指人對于事物的理解和領悟的能力。
2. 體悟:通過親身經曆或感悟而得到的深刻理解。
1. 喧嘩:指嘈雜的聲音或喧鬧的環境。
2. 愚昧:指缺乏知識或理解能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