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侯受封後為百姓所設祭土地神之所。《禮記·祭法》:“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 孔穎達 疏:“諸侯國社亦在公宮之右。”《史記·三王世家》:“所謂‘受此土’者,諸侯王始封者必受土於天子之社,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
“國社”是古代中國祭祀制度中的專有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諸侯受封後,為百姓設立的祭祀土地神的場所。這一概念源自周代禮制,與諸侯為自己設立的“侯社”相對應(《禮記·祭法》記載:“諸侯為百姓立社曰國社,諸侯自為立社曰侯社”)。
功能與位置
曆史背景
《史記·三王世家》提到,諸侯受封時會從天子處獲得象征疆土的“社土”,回國後将其置于國社中,定期祭祀(“歸立之以為國社,以歲時祠之”)。
字義解析
國社是周代分封制下諸侯國的重要禮制建築,體現了“神權”與“治權”的結合。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史記》等文獻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國社》是中文詞彙,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國”和“社”。它的意思是指國家社會,即國家在社會中的各種組織、制度和行為。
《國社》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分,“國”和“社”。其中,“國”的部首是“囗”,共4畫;“社”的部首是“示”,共5畫。
《國社》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化和社會制度。這個詞在古代經典文獻中常常被用來描述國家和社會的關系。
如果以繁體字形式書寫,《國社》可以寫作《國社》。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國社》這個詞在古代可能以不同的寫法呈現,但意思和用法基本相同。
1. 《國社》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關系,“國”是社會的組成單位,“社”是國家的基本構建。
2. 《國社》的發展需要各個層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3. 《國社》之間的和諧與穩定是國家繁榮的重要基礎。
與《國社》相關的詞彙有:國家、社會、國民、社團、社交等。
與《國社》意思相近的詞彙有:國社關系、社會結構、國民社會等。
與《國社》意思相反的詞彙有:國外、個人、私人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