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忘形的意思、忘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忘形的解釋

[be beside oneself;have one's head turned;do not control oneself] 忘掉言行的分寸

得意忘形

詳細解釋

(1).指超然物外,忘了自己的形體。《莊子·讓王》:“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緻道者忘心矣。” 前蜀 韋莊 《對酒》詩:“何用巖栖隱姓名,一壺春酎可忘形。” 宋 秦觀 《滿庭芳》詞:“時時,橫短笛,清風皓月,相與忘形。” 清 潘陸 《同朱士葉北固山用唐人韻》:“高人住巖壑,永日與忘形。 江 愛秋濤壯,山憐宿雨青。”

(2).形容過度高興而失去常态。 漢 蔡邕 《琴賦》:“於是歌人恍惚以失曲,舞者亂節以忘形。” 陳殘雲 《山谷風煙》第十四章:“ 朱細芳 忘形地撲向 周祺 ,好像 周祺 就是她日夜想念、而又杳無音信的親哥哥。”

(3).謂朋友相處不拘形迹。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七:“我有忘形友,迢迢 李 與 元 。” 元 劉緻 《折桂令·閑居自適》曲:“與農父忘形爾汝,醉歸來不記誰扶。”《兒女英雄傳》緣起首回:“必是先有了這個心,才有古往今來那無數忠臣烈士文死諫武死戰……才有 漢光武 、 嚴子陵 的忘形。” 丁玲 《一九三○年春上海》之一:“他們從前是多麼忘形的親熱過。”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忘形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一、基礎釋義

指因過度興奮或得意而失去常态的舉止狀态。

核心特征:行為脫離常态約束,表現為情緒失控下的失态。

例:他聽到晉升消息後忘形大笑,不顧場合手舞足蹈。


二、引申義與情感色彩

  1. 褒義語境

    真誠不拘:形容知己相交時摒棄禮節束縛,流露本真情誼。

    例:魏晉名士推崇“忘形之交”,追求心靈契合超越形式。

    來源:《漢語大詞典》釋“忘形”為“朋友相處不拘形迹”

  2. 貶義語境

    得意失态:因驕傲或喜悅喪失分寸,隱含對修養不足的批評。

    例:古人訓誡“勝不驕”,警惕成功時忘形招禍。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标注“得意忘形”含貶義色彩


三、文化内涵


經典用例

出處 原文 釋義
《晉書·山濤傳》 “與嵇康、呂安為忘形交” 超越身份儀節的知己之交
歐陽修《醉翁亭記》 “太守醉也,頹然乎其間” 醉後忘形之态呼應山水之樂

權威參考:

釋義綜合《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及古典文獻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

“忘形”是一個多義詞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詞源與本義

  1. 莊子哲學中的“忘形”
    源自《莊子·讓王》“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緻道者忘心矣”,指超越外在形體的束縛,追求精神自由與内在修養。例如庖丁解牛的故事,強調順應自然規律,不拘泥于表象。

二、引申含義

  1. 因情緒激動而失态
    現代常用義為因得意或興奮而失去應有的态度分寸,如“得意忘形”。此用法強調行為失控,常見于描述過度喜悅或驕傲的場景。

  2. 朋友間的親密無拘
    舊時也指朋友相處不拘禮節,如唐代杜甫詩句“忘形到爾汝”,體現親密無間的交情。

三、文化内涵

魏晉名士(如竹林七賢)常以“忘形”姿态反抗禮教,如劉伶醉酒裸身、阮籍白眼示人,展現對世俗規則的超脫。這種精神層面的忘形,與莊子思想一脈相承。


總結
“忘形”既可表達超然物外的哲學境界,也可指代情緒失控或人際交往的親密狀态,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邦甸博通逞快牀棱蹙齃呆獃獃凡此訪察煩熱風風火火風箫忿痛改毀高門貢書管鉗軌範師骨扇孩兒參合并症黑文鴻功懷心逭死曶曶混渾貨位鹼蓬津濟錦旋絶節鈞諧駒影勒帛理名蠻君乜嘢牛子牌叛違骈牢棄權蚺蛇膽射狼識者霜電説到家松寮陶淬體薦酡紅萬緣溫德文異汙宮夏康陷本先士先着鋅鋇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