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進爵三次。《書·顧命》:“王三宿,三祭,三咤。” 孔 傳:“禮成於三,故酌者實三爵於王,王三進爵,三祭酒。三奠爵。” 孔穎達 疏:“三宿,謂三進爵,從立處三進至神所也。”《陳書·沉文阿傳》:“三宿三咤,上宗曰饗,斯蓋祭儐受福,寧謂賀酒邪!”
(2).猶言三日;三夜。謂時間較久。《孟子·公孫丑下》:“三宿而後出 晝 ,是何濡滞也?” 趙岐 注:“留於 晝 三日,怪其淹久。” 唐 白居易 《答微之詠懷見寄》詩:“分袂二年勞夢寐,并牀三宿話平生。”佛教有出家人不三宿桑下,以免妄生依戀之說,見《四十二章經》。《後漢書·襄楷傳》:“浮屠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精之至也。” 李賢 注:“言浮屠之人寄桑下者,不經三宿便即移去,示無愛戀之心也。”參見“ 三宿戀 ”。
“三宿”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而異,具體解釋如下:
古代禮儀中的“進爵三次”
指古代祭祀或慶典時,君主分三次進獻酒爵的儀式。例如《尚書·顧命》記載“王三宿,三祭,三咤”,描述周康王繼位時的禮節流程。
時間概念:三日/三夜
泛指較長時間的停留,如《孟子·公孫丑下》中“三宿而後出晝”,意為在“晝”地停留三日後離開,表達對久留的委婉描述。
作為成語時,“三宿”表示連續三天不離開某地,強調專注或投入:
佛教典籍《四十二章經》提到“不三宿桑下”,指出家人不應在同一棵桑樹下連續住宿三夜,以免産生貪戀。此觀念後被引申為克制情感依賴的象征(見、9)。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尚書》《孟子》等古籍,或參考漢語詞典中的詳細釋義。
《三宿》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一個人分别在三個地方居住。這個詞通常用來表示一個人因工作、學習或其他原因在不同的地方居住。
《三宿》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宀」,筆畫數為5。
《三宿》一詞的來源和繁體字相同,源自于古代漢字書法發展中的一種寫法。漢字書法的變體中有一種叫做「繁體字」,《三宿》是其中的一種繁體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三宿》這個詞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是相同的。
1. 我這個月要在北京、上海和廣州三宿。
2. 他因工作需要,一年之内要在不同省份三宿。
3. 她為了追求學術,決定在不同國家三宿。
組詞:三宿生活、三宿安排、三宿旅行。
近義詞:三住、三處居住。
反義詞:一宿、二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