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居住在大邑内的人。《周禮·地官·泉府》:“國人郊人從其有司。” 賈公彥 疏:“國人者,謂住在國城之内,即六鄉之民也。”《左傳·成公十三年》:“ 子駟 帥國人盟于大宮。”《史記·伯夷列傳》:“ 叔齊 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一編第三章第五節:“農民住在田野小邑,稱為野人;工商業者住在大邑,稱為國人。”
(2).國内之人,全國的人。《孟子·梁惠王下》:“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 唐 韓愈 《題楚王廟》詩:“猶有國人懷舊德,一間茅屋祭 昭王 。” 宋 葉適 《祭潘叔度文》:“若夫父母兄弟,安其義而不以為勞;朋友國人,化其節而不以為異。” 鄒魯 《中國同盟會》:“國人相視,皆伯叔兄弟諸姑姊妹,一切平等。”
“國人”一詞的含義可從曆史演變和現代用法兩個維度解析,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如下:
一、古代含義
地域範圍
西周時期特指居住在都城及周邊(即“國城之内”)的群體,與“郊人”(城外居民)相對。如《周禮》記載“國人郊人從其有司”,賈公彥注疏明确“國人”為城内的六鄉之民。
政治參與
作為統治核心區域的居民,國人擁有較高社會地位,常參與重大決策。例如《孟子》中記載“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反映其對君主決策的影響力。韓愈詩作“猶有國人懷舊德”也體現其文化認同屬性。
二、現代延伸
廣義指代
現泛指一國民衆,強調國家成員的集體屬性。如《史記·伯夷列傳》中“國人立其中子”的用法已具有全國性含義,現代例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進一步擴展為全體公民的統稱。
文化内涵
該詞隱含遵紀守法、家國認同的正面意義,如引用的“國好家好國家好”等當代語用案例,體現傳統概念與現代公民意識的融合。
注:需注意古代“國人”與現代“人民”的差異——前者具有地域和階層的排他性,後者更強調平等性。可通過漢典、滬江詞典等平台查詢更多古籍用例。
國人是指一個國家的人民、國籍為該國的人。國人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國和人。
國字的部首是囗(口),總筆畫數為8。人字的部首是人字旁,總筆畫數為2。
國字最早來源于甲骨文,象征着一個統一的領土和人民。人字則代表了人類,是一個基本的字義。将國和人組合在一起,表示國家的人民。
國人在繁體中寫作國人。
在古代,國字有多種不同的寫法,如篆書、隸書、楷書等。人字的變體也有很多,如從“亻”到“入”再到現在的“人”。
1. 中國的國人數量龐大。
2. 他是我國的一位傑出國人。
國民、國家、國籍、人民、人類
同胞、同國人
外國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