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經》的一部分。大抵是 周 初至 春秋 間各諸侯國的民間詩歌。包括《周南》、《召南》和《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桧風》、《曹風》、《豳風》,也稱為“十五國風”,共一百六十篇。作品大多體現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對統治階級的罪惡有所揭露,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但也不盡是民間作品。
(2).國家的風俗。《史記·殷本紀》:“帝 武丁 即位,思復興 殷 ,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決定於冢宰,以觀國風。” 唐 宋中 《送韋參軍》詩:“國風沖融邁三五,朝廷歡樂彌寰宇。”
“國風”一詞的含義可從古代和現代兩個層面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組成
指《詩經》中的十五個諸侯國民間詩歌集合,合稱“十五國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等,共160篇。這些作品主要創作于周初至春秋時期。
内容與特點
廣義延伸
現代“國風”指代一個國家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風韻,包括傳統藝術、服飾、習俗等,例如漢服、傳統音樂等。
文化演變
從先秦時期的地方諸侯國文化,逐漸上升為象征國家精神面貌的綜合性概念,融合曆史底蘊與現代創新。
需注意古代“國風”并非全是民間作品,部分可能經過文人整理加工。而現代國風文化更強調對傳統的傳承與創新,例如近年興起的“國潮”現象。
如需更深入研究,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權威文學史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