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太子。《漢書·疏廣傳》:“太子國儲副君,師友必於天下英俊,不宜獨親外家 許 氏。” 宋 柳永 《玉樓春》詞:“星闈上笏金章貴,重委外臺疏近侍,百常天閣舊通班,九歲國儲新上計。”《明史·外國傳一·朝鮮》:“時國儲未建,中外恫疑。”
(2).國家的儲蓄。《隋書·食貨志》:“常調之外,逐豐稔之處,折絹糴粟,以充國儲。” 宋 梅堯臣 《許發運待制見過夜話》詩:“ 許公 運國儲,歲入六百萬……大計苟窘費,曷不使預算。”
“國儲”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與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國儲”由“國”(國家)和“儲”(儲備)組成,核心含義指國家儲備的物資或財富,用于應對緊急情況或保障經濟穩定。例如,國家儲備石油、糧食等戰略資源。
二、儲備對象 涵蓋能源(石油、天然氣)、農産品(糧食、棉花)、工業金屬(銅、鋁)等關鍵領域。這些儲備旨在平衡市場供需,維護國家安全。
三、作用與功能
四、曆史演變 古代文獻中,“國儲”曾指代太子(如《漢書》記載“太子國儲副君”)或國家財政儲蓄(如《隋書》提及“充國儲”),但現代語境下已逐漸聚焦于物資儲備功能。
五、應用示例 我國通過國儲機制調控糧食市場,既保護農民收益,又确保居民糧食供應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