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黍百粒排列起來,取其長度作為一尺的标準,叫做“黍尺”。橫排的稱“橫黍尺”,縱排的稱“縱黍尺”。舊制營造尺就是縱黍尺。橫黍尺一尺等于縱黍尺八寸一分。泛指較小的度量單位。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二十:“五都黍尺無人校,搶攘廛間一飽難。”
“黍尺”是中國古代一種以黍粒為基準的度量單位,具體解釋如下:
黍尺是以100粒黍子(黃米)排列後的長度作為一尺的标準。根據排列方式不同,分為兩種:
橫黍尺與縱黍尺的比例為1:0.81,即橫黍尺一尺等于縱黍尺八寸一分。這一差異源于黍粒橫縱排列時占據的空間不同。
由于黍粒大小存在自然差異,黍尺的精确性有限,後逐漸被更科學的度量方式取代。但其作為古代計量智慧的體現,仍具曆史研究價值。
如需更詳細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古籍工具書(來源:)。
《黍尺》是一個漢字詞,由五個部首組成,包括:⺆(立)+ ⻜ (飛) +丿 (撇) + ⺮(竹) + 一(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體字為「黍尺」,意為“黍谷(一種粗糙的谷物)的标尺”。在古代,人們常用黍谷的莖葉來作為制作尺規的材料。
根據古時候的漢字寫法,「黍尺」的部首排列順序與現代略有不同,即⺆放在最前面,⺮放在最後面。該字的寫法如下:
⺆⻜丿⺮一
以下是一些關于「黍尺」的使用例句:
1. 他用黍尺量取了木闆的長度。
2. 這本書太厚了,我需要黍尺一下看看有多少頁。
以下是一些與「黍尺」相關的組詞:
1. 黍尺之功(指借助黍尺而完成的工作)。
2. 黍尺度量(使用黍尺來測量)。
近義詞:
黍尺的近義詞包括黍谷尺、黍谷規。
反義詞:
黍尺的反義詞可能是沒有明确定義,因為這個詞在特定的語境中使用較多,沒有與之相對立的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