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地皮的意思、刮地皮的詳細解釋
刮地皮的解釋
[batten on extortions;fleece the people and get rich] 比喻貪官污吏搜刮民財
一個月工夫,隨便你怎麼下辣手刮地皮,總撈不回本錢來吧!
詳細解釋
喻貪官污吏百般搜刮民財。 魯迅 《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二》:“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結果是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開頭的話》:“那些政府官員、将軍、太太,帶上平時刮地皮刮下的金銀寶珠……逃到 西安 、 重慶 等大後方去了。”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杜甫的功名欲望》:“據說, 杜甫 的不就 河西 尉,也就是不願意去刮地皮。”
詞語分解
- 刮的解釋 刮 (④颳) ā 用刀子去掉物體表面的東西:刮臉。刮宮( * 手術)。刮削。刮痧(民間治療某些疾患的方法,刮皮膚,使充血,以減輕炎症)。 掠奪財物:搜刮。刮地皮(搜刮民財)。 在物體表面上塗抹:刮糨子。
- 地皮的解釋 ∶ 供建築用的土地 ∶地的表面陰雨天地皮潮濕詳細解釋.地的表面。 唐 韓愈 《遊城南·題于賓客莊》詩:“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 宋 王禹偁 《苦熱行》:“我聞胡上長飛雪,此時日曬地皮
專業解析
刮地皮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貶義色彩的俗語,主要比喻官吏或權勢者通過貪污、搜刮等手段殘酷剝削百姓錢財的行為。其核心含義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榨取民財,如同将地皮刮走一層般貪婪徹底。
一、字面與引申含義
- 字面義
指用工具刮取地表土壤。古代戰争或饑荒時期,民衆甚至“刮地皮”充饑,凸顯極端貧困下的生存掙紮 。
- 比喻義
官吏利用職權強征暴斂。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記載:“官員到任後層層盤剝,地皮也被刮低三尺”,生動反映其搜刮之狠 。
二、語義特征與用法
- 行為主體:多指官吏、地主、惡霸等掌權者。
- 行為性質:強調手段的殘酷性與貪婪性,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喻貪官污吏百般搜刮民財” 。
- 語用色彩:含強烈批判意味,常見于揭露社會黑暗面的語境。
三、近義詞辨析
- 橫征暴斂:側重強制征稅,與“刮地皮”的剝削性質相近。
- 敲骨吸髓:程度更甚,喻榨取至最後一分利益,二者常并列使用強化批判 。
四、文化背景
該詞源于古代中國農耕社會,土地是百姓生存根基,“刮地皮”象征對民生根本的破壞。民國時期軍閥苛捐雜稅盛行,魯迅曾諷刺:“刮地皮的好手,連地殼都要刮穿” ,折射民衆對剝削的痛恨。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 魯迅《準風月談》
網絡擴展解釋
“刮地皮”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貪官污吏對百姓財産的極端搜刮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核心含義:比喻官吏利用職權,以各種手段殘酷剝削、壓榨百姓的財物,如同将地皮刮走般徹底。
- 感情色彩:貶義,多用于批判腐敗行為。
2. 出處與典故
- 曆史來源:出自《新唐書·程日華傳》中的記載:“馬瘠士饑死,刺史不棄毫發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 描述官員不顧民生疾苦,強行斂財的情景。
- 民間演變:清代進一步發展為俗語,強調“刮”字(刀旁)的暴力性,暗喻搜刮手段之狠辣。
3. 語言特點
- 結構:動賓式三字成語,簡潔有力。
- 近義詞:橫征暴斂、搜刮民脂民膏。
- 英文翻譯:batten on extortions 或 fleece the people,體現剝削性質。
4. 用法與例句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如“貪官污吏大刮地皮”“刮地皮的政客”。
- 文學引用:歐陽山在《三家巷》中寫道:“大刮地皮的政客,嬉笑怒罵,妙趣橫生。” 諷刺官僚腐敗。
5. 文化意義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至近代社會對貪腐現象的批判,至今仍用于警示權力濫用。其生動比喻和尖銳諷刺性,使其成為漢語中批判官僚剝削的經典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相關曆史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飽秣迸溜臂環參撤長短術鈔法雠仇穿井得人儲嗣儲須村峭挫兵當若打傷鬥檢獨立自由勳章蹲腿耳閉訛以傳訛風生幹居桂緑後覺浣溪牋兼仆家長禮短機敏偈誦角抵社考詳口哕狂遊庫府潰退略刃淩節鸾困鳳慵甯安俳諧齊德窮愁潦倒綦谿栖偃燃燒設铎螫蟲十二萬分豕禍適孽瘦脊收檢壽具束狹太陰貼暈推亡固存下場頭鮮輝笑敖小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