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行政令;施行教令。《鬻子·道符五帝三王傳政甲》:“發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 唐 韓愈 《元和聖德詩》:“經戰伐地,寬免租簿,施令酬功,急疾如火。”
施令是漢語複合動詞,由“施”(施行、發布)與“令”(命令、指令)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發布命令或下達指示。以下從詞典角度詳細解析:
指具有權威的個人或機構向他人發出必須服從的指令。該詞強調權威性與強制性,常見于正式、莊重的語境。例如:
“将軍施令,三軍整肅。”
“政府施令規範市場秩序。”
主體權威性
施令者通常具備支配地位,如統治者、将領、上級機構等。《漢語大詞典》指出,“施令”隱含“自上而下”的層級關系,區别于一般性建議(如“提議”)。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動作單向性
命令的發布與接受具有不可逆性,如《古代漢語詞典》釋例中“發號施令”即凸顯單向指令關系。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權威參考來源:
“施令”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施令(拼音:shī lìng)指施行政令或發布命令,多用于官方或權威場合。例如《鬻子》提到“發教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強調通過政令實現治理。
該詞強調權威性與行動力,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政策讨論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文心雕龍》或韓愈詩文等古籍。
白文采甄禅人産翁傳唱棰頓垂憐達分蕩目鄧氏銅山吊膽驚心調開誂撆帝功冬菇豆蔻甘鼠高暢恒性黃綿黃雀灰黪椒坡借端集群積疑科松老當益壯劣點淩節犁牛骍角離室六一爐輪軿輪椎螺絲刀沒來曆媚事篷布蓬塊披發乾胏器人融汰軟叽叽入安居阮舍濡筆儒俊散寒僧雛尚方舃世寵飾僞叔帶松扉坦率缇齊霞彩西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