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铙歌的意思、铙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铙歌的解釋

(1).軍中樂歌。傳說 黃帝 、 岐伯 所作。 漢 樂府中屬鼓吹曲。馬上奏之,用以激勵士氣。也用于大駕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凱班師。 南朝 宋 何承天 《朱路篇》:“三軍且莫喧,聽我奏鐃歌。” 唐 李白 《鼓吹入朝曲》:“鐃歌列騎吹,颯沓引公卿。”

(2).泛指軍歌。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焚券》:“譚笑青萍歸路遠,清笳萬裡和鐃歌。” 清 方文 《偕蔣穆之登金山懷龍友先生》詩:“曾上 江 樓閲水師,鐃歌鼓吹譜新詞。” 曹亞伯 《武昌起義》:“擇日出師,當天誓衆。鐃歌初唱, 漢 幟齊張。”

(3).指凱歌。 清 汪廷讷 《種玉記·夷江》:“指日功成齊奏凱,大家拍馬聽鐃歌。” 清 趙翼 《從軍征緬甸》詩:“傳語健兒休笑我,凱旋時節要鐃歌。” 陳毅 《水調歌頭·四遊良口》詞:“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廠房發電,軋軋奏鐃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铙歌是古代中國樂府詩的重要類别之一,原指軍旅中使用的凱旋樂曲,後演變為宮廷祭祀、宴飨等場合的禮樂形式。其名源于演奏時使用的金屬打擊樂器"铙",具有節奏鮮明、氣勢雄渾的特點。

從文學發展史看,铙歌最早見于漢代《樂府詩集》的記載,屬《鼓吹曲辭》類,現存十八曲,如《朱鹭》《思悲翁》等作品,記錄了漢代社會風貌與軍事活動(來源:中華書局《樂府詩集》)。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注解:"铙,如鈴而無舌,有柄執而鳴之",說明其樂器形制與演奏方式(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在音樂形态方面,宋代郭茂倩考證铙歌具有"黃門鼓吹,天子宴群臣所用"的功能,其曲式結構包含引子、正曲、尾聲三部分,常與建鼓、箫等樂器合奏(來源:國家圖書館藏《樂府詩集校注》)。清代學者王琦在《李長吉歌詩彙解》中特别指出,铙歌發展到南北朝時期,逐漸融入民間音樂元素,形成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現代考古發現佐證了铙歌的演奏場景,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墓編鐘銘文,記載了與铙歌相關的音律體系(來源:湖北省博物館考古報告)。這些實物證據與文獻記載相互印證,完整呈現了铙歌作為禮樂文化載體的曆史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

铙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軍樂形式,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1. 基本定義
    铙歌是漢樂府中“鼓吹曲”的一種,主要用于行軍時馬上演奏,以激勵士氣。它也被用于帝王出行、宴享功臣及凱旋儀式等場合,兼具禮儀與軍事功能。

  2. 曆史淵源
    傳說其起源可追溯至黃帝與岐伯所作,漢代被納入樂府體系,成為固定軍樂形式。現存漢铙歌十八篇,收錄于《樂府詩集·鼓吹曲》中,内容涵蓋戰陣記述、祥瑞表功等。

  3. 内容與形式特點
    铙歌歌詞内容龐雜,既有對戰争場景的描寫,也包含男女情感等民間元素。演奏時以铙、鼓等打擊樂器為主,風格雄壯,屬“馬上樂”的典型代表。

  4. 文化影響
    後世将“铙歌”泛化為軍歌或凱歌的代稱,如唐代邊塞詩中常以铙歌象征勝利。相關概念如“钲歌”亦指向同類軍樂形式。

  5. 現存文獻
    漢代铙歌十八篇中,《朱鹭》《上邪》《有所思》等篇章較為著名,可通過《樂府詩集》查閱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

哀叩麃麃部校粗惡丹虹丁外憂都作院對景讀奏恩寬二情發綜指示廢物利用佛頭戈旗勾結龜骨黑奴黑色幽默狐奔鼠竄胡搧集安截鶴續凫結字計考矜倨糾戮沮憚具伏拘系開墒阚虓空場寬叡麗正書院梅仙棉絮靡散密矢平闆車平衍曠蕩奇度清湛燒冷竈設拜沈悫深入人心蜃珧衰羸桃花粉蛻蟬退火脫枷外儒紋風不動五角大樓詳度笑駡攜弛錫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