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軍中樂歌。傳說 黃帝 、 岐伯 所作。 漢 樂府中屬鼓吹曲。馬上奏之,用以激勵士氣。也用于大駕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凱班師。 南朝 宋 何承天 《朱路篇》:“三軍且莫喧,聽我奏鐃歌。” 唐 李白 《鼓吹入朝曲》:“鐃歌列騎吹,颯沓引公卿。”
(2).泛指軍歌。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焚券》:“譚笑青萍歸路遠,清笳萬裡和鐃歌。” 清 方文 《偕蔣穆之登金山懷龍友先生》詩:“曾上 江 樓閲水師,鐃歌鼓吹譜新詞。” 曹亞伯 《武昌起義》:“擇日出師,當天誓衆。鐃歌初唱, 漢 幟齊張。”
(3).指凱歌。 清 汪廷讷 《種玉記·夷江》:“指日功成齊奏凱,大家拍馬聽鐃歌。” 清 趙翼 《從軍征緬甸》詩:“傳語健兒休笑我,凱旋時節要鐃歌。” 陳毅 《水調歌頭·四遊良口》詞:“又看激湍隧引,地下廠房發電,軋軋奏鐃歌。”
铙歌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軍樂形式,其含義和特點可綜合以下要點說明:
基本定義
铙歌是漢樂府中“鼓吹曲”的一種,主要用于行軍時馬上演奏,以激勵士氣。它也被用于帝王出行、宴享功臣及凱旋儀式等場合,兼具禮儀與軍事功能。
曆史淵源
傳說其起源可追溯至黃帝與岐伯所作,漢代被納入樂府體系,成為固定軍樂形式。現存漢铙歌十八篇,收錄于《樂府詩集·鼓吹曲》中,内容涵蓋戰陣記述、祥瑞表功等。
内容與形式特點
铙歌歌詞内容龐雜,既有對戰争場景的描寫,也包含男女情感等民間元素。演奏時以铙、鼓等打擊樂器為主,風格雄壯,屬“馬上樂”的典型代表。
文化影響
後世将“铙歌”泛化為軍歌或凱歌的代稱,如唐代邊塞詩中常以铙歌象征勝利。相關概念如“钲歌”亦指向同類軍樂形式。
現存文獻
漢代铙歌十八篇中,《朱鹭》《上邪》《有所思》等篇章較為著名,可通過《樂府詩集》查閱完整内容。
《铙歌》是一個漢字詞,意指銅制的钹和歌聲,可以表示嘹亮激昂的歌唱聲音。
《铙歌》的部首是金(钅),總共包含13個筆畫。
《铙歌》出自《楚辭》中的《離騷》,是中國古代文學的重要作品之一。它形容了離亂時期楚國的悲苦與憤慨,描寫了楚國詩人屈原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铙歌》的繁體字為「鐃歌」。
在古代,人們對《铙歌》這個詞的寫法有所變化,使用的是「鐃謌」或「鐃歌」。
1. 那位歌手用激情四溢的嗓音演唱了一曲铙歌。
2. 楚辭中的《铙歌》表達了屈原對祖國的深深思念之情。
铙鳴、铙钹、铙鈴、铙铛等
嘹亮、高亢、婉轉
低沉、平淡、寡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