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經謂 須彌山 正中有一天,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民間傳說:三十三天中,最高者是離恨天。後比喻男女生離,抱恨終身的境地。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這的是 兜率宮 ,休猜做了離恨天。”《花月痕》第四三回:“ 玉帝 震怒,召著 金公 兆劍 替你作了仙主,将我們監禁在離恨天。”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永結愁思之夢,長居離恨之天。”參見“ 三十三天 ”。
離恨天是中國古典文學中象征極緻離别哀愁的意象概念,其内涵可從以下三個維度解析:
一、詞源與宗教關聯
“離恨天”脫胎于佛教宇宙觀中的“三十三天”體系(即忉利天)。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記載,三十三天以須彌山頂的善見城為中心,其中最高處被文人引申為承載人間至深離愁的象征空間。宋元時期文人将宗教概念世俗化,特指難以排遣的離别之恨。
二、文學意象定型
該詞在元代雜劇中完成文學轉化,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離恨天越顯高”的表述,确立其作為情感載體的藝術功能。至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太虛幻境碑文“離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的描寫,更使其成為古典文學中象征愛情悲劇的核心意象。
三、情感美學特征
在詩詞創作中,離恨天常與“相思地”形成空間對仗,如元曲“三十三天離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這種美學建構賦予抽象情感以具象高度,通過垂直空間想象強化思念的不可企及性,形成中國文學特有的情感表達範式。
“離恨天”是一個融合佛教、道教元素且高度文學化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宗教淵源
佛教經典中,“離恨天”屬于三十三天(即忉利天)中的最高層,位于須彌山頂,象征超脫世俗的境地。道教則将其視為第三十三重天阙,别名“太清天”,是太上老君的道場(《西遊記》中兜率宮即位于此)。
文學意象
自元代起成為經典文學意象,如元曲《張天師》中“三十三天離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清代《紅樓夢》第五回警幻仙姑自稱居于離恨天,均用以表達極緻的情感缺憾,尤指男女因分離而産生的終身抱恨。
情感象征
在詩詞小說中常與“相思病”“灌愁海”等意象并置,成為愛而不得、永世難圓的情感代名詞,如辛棄疾詞作中即以此喻刻骨銘心的離别之苦。
文化演變
雖源自佛教術語,但經過中國文學創作逐漸脫離宗教語境,演變為純粹的情感符號,成為明清小說戲曲中高頻使用的悲劇美學載體。
總結而言,“離恨天”既保留了宗教世界觀中的空間概念,更通過文學創作升華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極緻遺憾與永恒缺憾的象征符號。
鳌抃半晩寶山空回鞭痕俵解兵争撥浪薄狩采緑朝客高流差數齒戰黜典錯磨打甕墩盆都中都給事中飯曲翻翔诰章供膳黑米賀客紅腐檢控津門進脩久曠居裡困屯老鈍老派連杆呂氏履真蠻牋沒法沒天暝蒙名山大川内難皮匠破心遷府強龍不壓地頭蛇謙悫青簇簇瓊台肉香爐三場石樓衰乏嵩京素光淘沙得金統領亡恙完事大吉蝸牛國五起斜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