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换,换取。 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 萧子云 《出师颂》真跡絶佳,拟以古物鉤易之,为 王子庆 所坏。”
钩易(gōu yì)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词,专指对《周易》的深奥义理进行钩稽考索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学术考据色彩。其释义及来源如下:
钩
本义为弯曲的金属探具,引申为探求、钩稽。《说文解字》释:“钩,曲也”,段玉裁注:“曲物曰钩,因之以钩取物亦曰钩”。在学术语境中特指对隐微之理的深入探究,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钩深索隐,穷幽极微”。
易
即《周易》,儒家五经之一。《周礼·春官》载:“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此处专指通过卦爻符号推演天地规律的典籍体系。
“钩易”作为动宾结构,指对《周易》象数体系与哲学思想进行深度考辨的行为。其核心特征包括:
评述明代易学时提到:“盖心学盛行之时,无不讲求钩易之术”,印证该词用于描述易学研究方法。
批评牵强附会者:“钩易析言,破碎大道”,强调需遵循严谨考据规范。
当代《周易》研究已纳入“古籍整理”与“哲学史”双重视野。钩易所代表的传统研究方法,在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中被归纳为“象数派”与“义理派”并行的阐释体系,其学术价值在于保存古代宇宙认知模式与辩证思维范式。
来源依据
“钩易”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钩易”指调换、换取,常用于描述通过某种方式交换物品或权益的行为。例如,宋代周密《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中记载:“拟以古物钩易之”,即用古物进行交换。
该词多用于古籍或书面语境,现代汉语中较少见。例如描述古代书画、文物的交易时,可表达“以物换物”的行为。
宋代周密《志雅堂杂钞·图画碑帖》记载了相关案例:“萧子云《出师颂》真跡絶佳,拟以古物鉤易之。” 此处“钩易”即指用古物换取书画真迹。
该词属于古汉语词汇,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调换、交换的深层含义。
被服不揆常设春头犓腴卒中道心倒运递杯低睡端诚反问法政風馬牛不相及焚身父舅浮名虚利高材生含红赫赤赤和蕃黑冒横天黄草峡黄绵家食浃髓沦肤寖高金鍐极望叩见酷恶勒石乐态龙山佳会緑绶懵懵明征磨礲淬励涅石平颇蒲式耳穷郊丘蚓柔枝嫩叶入射上和下睦商旅适卒守洁堂名土顽外阃五常误工污贱霞扉笑悼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