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勾踐的意思、勾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勾踐的解釋

[Gou Jian] (?—前 465 年) 春秋時越王。後為吳王夫差所敗,困于會稽,******于吳。乃用文種、範蠡為相,卧薪嘗膽,立志複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卒興兵滅掉了吳國,繼而北進,大會諸侯于徐州(山東滕縣南),成為春秋後期的霸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勾踐(約公元前520年-前465年)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君主,其名在漢語詞典中具有多重文化含義。根據《漢語大詞典》解釋,“勾踐”作為專有名詞特指“越王勾踐”,其核心語義與“忍辱負重”“發憤圖強”等精神内涵緊密關聯。

從曆史背景看,勾踐因在吳越争霸中敗于夫差,後通過“卧薪嘗膽”的自我激勵方式重振越國,最終滅吳複仇。《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這一典故被《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收錄,成為漢語中“逆境崛起”的經典象征。其行為衍生出成語“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被《成語源流大辭典》列為治國韬略的範例。

在語言學層面,《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指出,“勾踐”一詞常與動詞“效”搭配使用,構成“效勾踐之志”的固定表達,表示效仿堅忍不拔的精神品質。現代《中華成語大辭典》更将“卧薪嘗膽”列為勾踐文化符號的核心載體,該成語在《漢語成語考釋詞典》中被證實最早出自宋代蘇轼《拟孫權答曹操書》。

從文化符號學角度,商務印書館《中國古代人名辭典》強調,勾踐形象經過《吳越春秋》等文獻的文學化加工,已升華為中華民族“敗而不餒”的精神圖騰,其符號意義超越具體曆史人物,成為集體記憶中的勵志範式。

網絡擴展解釋

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本名鸠淺,姒姓,是春秋末期越國君主(前496年—前465年在位),以“卧薪嘗膽”的典故聞名于世,其經曆成為忍辱負重、逆境崛起的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勾踐”是人名,源自越國語言的音譯(古越語與中原語言差異較大)。他是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因在吳越争霸中的傳奇經曆被載入史冊。其名字在不同文獻中也有“句踐”“菼執”等寫法。

二、生平與事迹

  1. 吳越之戰與屈辱被俘
    公元前494年,勾踐在夫椒之戰中慘敗于吳國,被迫投降。他被吳王夫差囚禁為奴三年,期間忍辱負重,甚至為吳王牽馬、嘗糞診病,以此換取信任。

  2. 卧薪嘗膽與複國大計
    獲釋回國後,勾踐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為策略:

    • 經濟改革:鼓勵農耕、發展手工業,增強國力;
    • 軍事整頓:招募士兵、強化訓練;
    • 政治用人:重用範蠡、文種等賢臣,制定滅吳計劃。
      他每日卧薪(睡柴草)、嘗膽(嘗苦膽)以自勵,成語“卧薪嘗膽”由此而來。
  3. 滅吳稱霸
    公元前473年,勾踐趁吳國北上争霸時發動突襲,最終滅吳,吳王夫差自殺。此後越國北上會盟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三、曆史評價

四、相關典故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治國策略或吳越戰争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文獻或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邊衆比服超步成倍騁銳稱意才出群蹄大伯爺單機地淩頂磚頭兜夫惡香火放洩附議麸子寡恩關預過省古先還蚨橫單皇然會心猢狲角踢驕熙解學金神蠟燭珠羸蹇累譯兩極分化兩三裂谷溜之大吉民仇奈何木醲釀潛在青蜩穹鞠人工合成膻裼哨聲攝取順訪司計寺棘私廪唐三彩慝僞田賦鬀度體議瓦獸猥雜杇刀小公務員寫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