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勾践的意思、勾践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勾践的解释

[Gou Jian] (?—前 465 年) 春秋时越王。后为吴王夫差所败,困于会稽,******于吴。乃用文种、范蠡为相,卧薪尝胆,立志复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卒兴兵灭掉了吴国,继而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山东滕县南),成为春秋后期的霸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前465年)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其名在汉语词典中具有多重文化含义。根据《汉语大词典》解释,“勾践”作为专有名词特指“越王勾践”,其核心语义与“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等精神内涵紧密关联。

从历史背景看,勾践因在吴越争霸中败于夫差,后通过“卧薪尝胆”的自我激励方式重振越国,最终灭吴复仇。《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这一典故被《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收录,成为汉语中“逆境崛起”的经典象征。其行为衍生出成语“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被《成语源流大辞典》列为治国韬略的范例。

在语言学层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勾践”一词常与动词“效”搭配使用,构成“效勾践之志”的固定表达,表示效仿坚忍不拔的精神品质。现代《中华成语大辞典》更将“卧薪尝胆”列为勾践文化符号的核心载体,该成语在《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被证实最早出自宋代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

从文化符号学角度,商务印书馆《中国古代人名辞典》强调,勾践形象经过《吴越春秋》等文献的文学化加工,已升华为中华民族“败而不馁”的精神图腾,其符号意义超越具体历史人物,成为集体记忆中的励志范式。

网络扩展解释

勾践(约前520年—前465年),本名鸠浅,姒姓,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前496年—前465年在位),以“卧薪尝胆”的典故闻名于世,其经历成为忍辱负重、逆境崛起的象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勾践”是人名,源自越国语言的音译(古越语与中原语言差异较大)。他是夏禹后裔,越王允常之子,因在吴越争霸中的传奇经历被载入史册。其名字在不同文献中也有“句践”“菼执”等写法。

二、生平与事迹

  1. 吴越之战与屈辱被俘
    公元前494年,勾践在夫椒之战中惨败于吴国,被迫投降。他被吴王夫差囚禁为奴三年,期间忍辱负重,甚至为吴王牵马、尝粪诊病,以此换取信任。

  2. 卧薪尝胆与复国大计
    获释回国后,勾践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为策略:

    • 经济改革:鼓励农耕、发展手工业,增强国力;
    • 军事整顿:招募士兵、强化训练;
    • 政治用人:重用范蠡、文种等贤臣,制定灭吴计划。
      他每日卧薪(睡柴草)、尝胆(尝苦胆)以自励,成语“卧薪尝胆”由此而来。
  3. 灭吴称霸
    公元前473年,勾践趁吴国北上争霸时发动突袭,最终灭吴,吴王夫差自杀。此后越国北上会盟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三、历史评价

四、相关典故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治国策略或吴越战争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闇忽摆老资格白言饱禄毙命碧虚郎必需品补习学校猜忍冲斗电游都梁香独苗顿老耳舍二豫浮轻杠枱弓正归虚韩凭城嚎啕大哭昏旦户席俭简见可而进娇柔进善退恶开甲矿产累辈凌踔龙兴云属炮局锵然清淳穷竭穷窭子让位辱照三春晖上吊闪逃使转水泊述序锁边锁闼棠干天夺之年天灶投款往任尾缀污痕乌丝阑仙槎襄阳礮消损嶰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