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唐三彩的意思、唐三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唐三彩的解釋

唐 代陶器和陶俑上的釉色,亦指有這種釉色的陶制品。所謂“三彩”,并不隻限于三種色彩。除了白色(一般微帶黃色)之外,還有淺黃、赭黃、淺綠、深綠、藍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三彩釉的器物,多仿金屬器,有些用作冥器。盛行于初 唐 以後, 遼 代仍流行,以後逐漸衰落。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盛行的低溫釉陶器工藝,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基本特征

唐三彩全稱為“唐代三彩釉陶器”,屬于低溫鉛釉陶器()。它以白色瓷土為胎,采用銅、鐵、钴、錳等金屬氧化物作為釉料呈色劑,并加入鉛降低熔點,經兩次燒制而成:先素燒(約1100℃),再施釉低溫燒制(約800-900℃)()。

二、名稱由來與釉色特點

“三彩”并非僅指三種顔色,而是多彩之意。主色為黃、綠、白三色,另有褐、藍、黑、紫等輔助色()。因鉛釉流動性強,燒制時各色釉相互浸潤,形成斑駁絢麗的紋理()。

三、用途與分類

  1. 用途
    • 主要用于隨葬明器(占比最高),反映唐代厚葬之風()。
    • 少數作為生活器皿或外銷至海外()。
  2. 制品類型
    • 器皿:仿金屬器造型,如壺、罐等。
    • 人物俑:文官、侍女、胡人等形象。
    • 動物俑:駱駝、馬等,多與絲綢之路文化相關()。

四、曆史發展與影響

盛行于唐高宗至玄宗時期(7-8世紀),開元末年因朝廷禁止厚葬逐漸衰落()。唐三彩在河南洛陽、陝西西安等地大量出土,故有“洛陽唐三彩”之稱()。其工藝對後世宋三彩、遼三彩及海外陶瓷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如需查看完整出土文物圖片或具體考古案例,可參考相關博物館資料或學術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唐三彩的意思

唐三彩是指中國唐代時期(618年-907年)燒制的陶器,主要以三種顔色為特點,即黃、綠、白,因而得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唐:部首為口,筆畫數為7

三:部首為一,筆畫數為3

彩:部首為彡,筆畫數為9

來源

唐三彩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唐代宮廷的陶器制作,後來逐漸流傳到民間。唐三彩制作工藝精湛,成為了唐代陶器的代表作之一。

繁體

唐三彩的繁體為「唐三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唐三彩」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唐代的寫法為「唐三采」。

例句

我在博物館看到了一件精美的唐三彩陶器。

組詞

唐代、三種、彩色

近義詞

唐代陶器、三彩陶器

反義詞

宋瓷、明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