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猢狲的意思、猢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猢狲的解釋

[monkey] 猴子的别稱

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狲。——《西遊記》

詳細解釋

猕猴的一種,身上有密毛,生活在我國北方山林中。亦泛稱猴子。 唐 黃幡綽 《嘲劉文樹》詩:“ 文樹 面孔不似猢猻,猢猻面孔強似 文樹 。” 宋 楊萬裡 《無題》詩:“坐看猢猻上樹頭,旁人隻恐堕深溝。”《說嶽全傳》第七八回:“這 普風 失了禪杖,就似猢猻沒棒弄了,心慌意亂,駕起金光要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猢狲是漢語中對猴類動物的傳統稱謂,特指猕猴屬(學名:Macaca)靈長類動物。根據《漢語大詞典》(1997年修訂本)釋義,該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由"猢"與"狲"兩個形聲字構成,均取"犬"旁以強調其獸類屬性,後綴"孫"字暗含與人類相似的親緣關系。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辭海》(第七版)指出"猢狲"在方言中呈現地域性變體:吳語區多稱"活狲",江淮官話區作"猢狲",均保留了中古漢語的發音特征。這一稱謂在宋代筆記小說中已廣泛使用,如《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街頭"有猢狲作戲"的市井場景。

在文學意象層面,中國社科院《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收錄該詞具有雙重象征意義:既指代機敏靈巧的正面形象,如《西遊記》中孫悟空"猢狲"身份的設定;也隱喻輕佻浮躁的負面特質,典型例證見《紅樓夢》第五回"樹倒猢狲散"的谶語。這種語義分化反映了漢語動物詞彙特有的文化投射現象。

構詞法方面,《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強調"猢狲"屬于典型的并列式複合詞,二字均無獨立表意功能,這與現代漢語中"駱駝""蜘蛛"等聯綿詞的構成規律相一緻。該詞在《廣韻》中的反切注音為"戶吳切""思渾切",對應現代普通話húsūn的讀音演變軌迹。

網絡擴展解釋

“猢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úsūn,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泛指靈長類動物,尤其是猴子的别稱。在具體語境中常特指北方猕猴,這種猕猴體毛濃密,栖息于中國北方的山林中。

  2. 構詞與用法

    • “狲”(sūn)單獨使用時無獨立含義,需與“猢”組合成詞。
    • 古代文學中常以“猢狲”比喻猴子的活潑或頑皮特性,如唐代黃幡綽的詩句“猢狲面孔強似文樹”,宋代楊萬裡詩中“坐看猢猻上樹頭”等。
  3.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猢狲”多用于口語或俗語(如“樹倒猢狲散”),帶有诙諧或調侃意味,但較少用于正式科學分類。

如需更詳細的古代文獻例證或生物學分類信息,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相關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鞍銜安子暴賦饞吻初冬矬矮怛怛淡約倒台貂纓棟幹獨峰牛驐鷄二廣風餐水宿分紅紛藴概赅光弼沆浪浩淼諱蔽尖兒賤物驚風怒濤禁嚴九轉丹赍挽累牛陵堂靈相留取六世龍武龍绡亂首垢面洛食美譽綿褫冥行盲索拈竿逆擊蓬荜生輝偏衫前室前作青衣行酒啓者示知四散談稱挑剜廷逆偷合苟從挖單浯嶼相悖惜財如命邪詞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