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猢狲的意思、猢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猢狲的解釋

[monkey] 猴子的别稱

你身軀雖是鄙陋,卻像個食松果的猢狲。——《西遊記》

詳細解釋

猕猴的一種,身上有密毛,生活在我國北方山林中。亦泛稱猴子。 唐 黃幡綽 《嘲劉文樹》詩:“ 文樹 面孔不似猢猻,猢猻面孔強似 文樹 。” 宋 楊萬裡 《無題》詩:“坐看猢猻上樹頭,旁人隻恐堕深溝。”《說嶽全傳》第七八回:“這 普風 失了禪杖,就似猢猻沒棒弄了,心慌意亂,駕起金光要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猢狲”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húsūn,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泛指靈長類動物,尤其是猴子的别稱。在具體語境中常特指北方猕猴,這種猕猴體毛濃密,栖息于中國北方的山林中。

  2. 構詞與用法

    • “狲”(sūn)單獨使用時無獨立含義,需與“猢”組合成詞。
    • 古代文學中常以“猢狲”比喻猴子的活潑或頑皮特性,如唐代黃幡綽的詩句“猢狲面孔強似文樹”,宋代楊萬裡詩中“坐看猢猻上樹頭”等。
  3. 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猢狲”多用于口語或俗語(如“樹倒猢狲散”),帶有诙諧或調侃意味,但較少用于正式科學分類。

如需更詳細的古代文獻例證或生物學分類信息,建議查閱權威詞典或相關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猢狲的意思

猢狲指的是猴子,是一種靈活活潑的動物。猢狲在中國古代文學中經常被用作形容詞,用來比喻人的行為或性格像猴子一樣機靈、調皮。

拆分部首和筆畫

猢狲的部首是犬,由犭和⺈組成。猢字的繁體字是猱。

猢的總筆畫數為9畫,狲的總筆畫數為8畫。

來源

猢狲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用來形容司馬相如的機智和靈巧。後來,猢狲逐漸成為了形容人的機靈、調皮的一個詞彙。

繁體

猢的繁體字是猱。

狲的繁體字是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猢和狲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在《說文解字》中,猢字的寫法為 "哭犬",表示猴子的哀鳴聲像兇犬在哭泣。

狲字的寫法為 "犬(犭)+ 旬",旬表示犬在山林中追逐,象征猴子活潑的行動。

例句

他的聰明伶俐活潑好動,真是個猢狲。

古代文學中常用猢狲來形容人的機智和聰慧。

組詞

猢狲頭、猢狲獻瑞、猢狲戴孝、獵猢狲、猕猴猢狲。

近義詞

潑皮、頑童、調皮鬼。

反義詞

肅穆、莊重、嚴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