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襢裼 ”。脫衣露體。《說文·肉部》:“膻,肉膻也。《詩》曰:‘膻裼暴虎。’”按,今本《詩·鄭風·大叔于田》作“襢裼暴虎”。《爾雅·釋訓》:“襢裼,肉袒也。” 郭璞 注:“脫衣而見體。”膻、襢,今通作“袒”。
“膻裼”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shān tì,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同“襢裼”(“襢”通“袒”),意為脫衣露體,指解開或敞開上衣,露出身體的一部分。例如《詩經·鄭風·大叔于田》中“襢裼暴虎”即用此意(今本寫作“襢裼”,但古籍中“膻”與“襢”通假)。
字形與通假關系
文獻例證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如《說文解字》引《詩經》例句“膻裼暴虎”,《爾雅·釋訓》亦解釋“襢裼”為“肉袒”,即脫衣露體。
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膻裼”已較少使用,更常見的是“袒裼”或直接使用“袒露”表達類似含義。
總結來說,“膻裼”是一個古漢語詞彙,需結合通假和語境理解其“袒露身體”的核心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說文解字》《詩經》等文獻原文。
《膻裼》(shān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動物身上散發的氣味,特别是指動物體内或者動物産品中散發的較為刺激的臭味。
《膻裼》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肉)和“襾”(襾)。它總共由15個筆畫組成。
《膻裼》是一個古代漢字,它既有漢字的簡體形式,也有繁體形式。繁體形式是「膻裼」。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膻裼》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區别,但基本結構和意義相同。
1. 這塊肉的《膻裼》很難聞,我不敢吃。
2. 魚市場上充斥着各種動物的《膻裼》,不太適合敏感的人。
膻膏、膻味、膻氣、膻臊、膻香、膻中、膻草
臭、惡臭、腥、刺鼻
香、芳香、清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