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公家所設埋葬無主屍骨的墓地。 明 徐渭 《義冢記》:“國家所在有公塚,以澤諸殤。塚亦曰義,初不虞客鬼之多如此也。”
“公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釋
讀音為gōng zhǒng(),指公家設立的埋葬無主屍骨的墓地。例如明代徐渭《義冢記》提到:“國家所在有公塚,以澤諸殤”,意為國家設立公墓安葬無主亡魂。
二、古籍出處與延伸含義
三、注意點
部分網頁(如、)提到“譏諷志氣卑下的人”,但該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誤讀。建議以權威來源(如漢典、古籍引用)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明代徐渭《義冢記》原文或清代《紅樓夢》相關段落。
公冢是指古代封建社會中公家用來安葬貴族或皇室的墓地的稱謂。
公冢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冖,總共有6畫。
公冢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墓葬制度。在古代社會,貴族和皇室擁有特殊的身份地位,他們的死後安葬需要具備特定的條件和規格,所以他們的墓地通常也被稱為公冢。
公冢的繁體字為公塚。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公冢的第一個字“公”原本是用“工”字的下一橫變為一丁點,表示公家;第二個字“冢”則是指丘冢、墳墓。
1. 這座公冢裡埋葬了許多曆史上的名人。
2. 考古學家正在對這座公冢進行發掘。
公冢的組詞可以是:公墓、冢墓。
公冢的近義詞可以是:皇陵、帝陵。
公冢的反義詞可以是:私墓、民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