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翹起嘴唇,向人示意。 元 李行道 《灰闌記》第四折:“若説不過時,你可努嘴兒,我幫你説。”《紅樓夢》第八二回:“ 紫鵑 看着不好,連忙努嘴叫 雪雁 叫人去。”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三:“‘跟老頭子說去,’她低聲的說,說完向東間一努嘴。”
(2).喻草木萌發嫩芽。 元 無名氏 《翫江亭》第二折:“阿阿,努嘴兒了,放嫩葉了;阿阿,打骨朵了;阿阿,開花兒了。”
“努嘴”是一個漢語動詞,指通過翹起嘴唇的動作向他人示意,通常用于非語言交流的場景。以下是該詞的詳細解釋:
動作描述
指撅起嘴唇(通常伴隨眼神或頭部動作),向他人傳遞暗示或信號。例如:奶奶直努嘴,示意他停止說話。
使用場景
常見于需要隱蔽交流的場合,如避免直接語言表達時通過努嘴暗示方向、提醒或制止他人。
提示:該詞核心含義聚焦于動作示意,比喻用法在現代已較少見,需結合語境理解。
努嘴是一個常見的成語,表示用力張開嘴巴。它由兩個字組成:努和嘴。努是由力字旁和奴組成,表示用力;嘴是由口字旁和台組成,表示嘴巴。
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民間的一種面相學說,認為嘴巴的形狀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有些人的上嘴唇短小下嘴唇凸起,被認為是命運較差的象征。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人們常常會通過努力張開嘴巴來改變嘴巴的形狀,從而改變自己的面相。
在繁體字中,努嘴的拼寫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努嘴」兩個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些差異。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在古代有兩種寫法,一種為「弩」字旁加上「口」字旁,另一種為「努」字旁加上「台」字旁。如今的寫法則是将這兩種寫法合并為一個字,即「努嘴」。
以下是一些關于努嘴的例句:
1. 她努嘴的模樣,讓人忍俊不禁。
2. 他努嘴張得老大,像是要吞下整個蘋果。
3. 小明賽跑時,全身的力氣都集中在努嘴上。
與努嘴相關的詞語有:
1. 努力:表示付出努力,全力以赴。
2. 張嘴:表示開口說話或大聲呼叫。
3. 喃喃自語:表示小聲地說着什麼話。
與努嘴相反的詞語有:
1. 縮嘴:表示閉緊嘴巴,不敢開口。
2. 迷嘴:表示嘴巴張開,不知所雲。
3. 嘻嘴:表示嘴巴張大而笑。
總之,努嘴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用力張開嘴巴的意思。它源于古代的一種面相學說,現在常用于描述個人或某種動作的樣子,同時也可以與其他詞語進行搭配使用,豐富了語言表達的方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