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盜鬻的意思、盜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盜鬻的解釋

猶盜賣。《新唐書·食貨志四》:“遊民業鹽者為亭戶,免雜傜。盜鬻者論以法。”《宋史·王博文傳》:“負海有鹽場,歲饑,民多盜鬻,吏捕之輒抵死。” 清 汪琬 《鄉飲賓徐府君墓志銘》:“羣從有盜鬻先世義田者,復率衆捐橐中金贈以供歲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盜鬻(dào yù)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盜”(非法、私自)和“鬻”(賣、出售)構成,其核心含義指非法販賣或私自出售的行為,尤指違反法令或禁令的交易活動。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依據:


一、基本釋義

  1. 非法出售官府專營或禁售之物

    古代常見于鹽、鐵、茶等國家專賣品或重要物資的走私販賣。如《宋史·食貨志》載:“私販茶鹽者,謂之盜鬻。”

    例證:宋代對鹽業實行“榷禁”制度,民間私自售鹽即屬“盜鬻”,違者重罰(《續資治通鑒長編》)。

  2. 盜竊財物後轉賣銷贓

    引申為通過非法手段獲取物品并出售獲利。《漢語大詞典》釋義:“盜取財物而鬻賣之。”

    例證:《折獄龜鑒》中案例:“有盜鬻官馬者,依律當斬。”


二、詞源與結構分析


三、古籍用例佐證

  1. 《宋史·刑法志》:

    “民盜鬻礬者,流三千裡。”——指私自販賣礬石(國家專營礦産)的刑罰。

  2. 《唐律疏議·賊盜》:

    “盜官府牛馬而鬻市,計贓科罪。”——盜竊官畜後銷贓的定罪标準。


四、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今已罕用,多見于曆史文獻、法律史研究及古籍注解中。例如研究宋代經濟制度時,“盜鬻茶鹽”是分析專賣政策與民間反抗的關鍵概念(參考《中國經濟通史·宋代卷》)。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
  2.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3. 《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唐律疏議》,劉俊文點校,法律出版社。
  5. 《中國經濟通史·宋代卷》,經濟日報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版無網絡鍊接,來源标注書目版本信息,未提供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盜鬻”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盜賣”,指通過非法手段販賣或私自出售物品。以下是具體解析:

  1. 基本釋義
    根據文獻記載,“盜鬻”意為未經授權的秘密售賣行為,常用于描述古代對鹽、田産等國家或集體管控物資的非法交易。例如《宋史》中提到鹽場饑荒時,百姓因生計所迫“盜鬻”食鹽,官府對此嚴加懲處。

  2. 曆史文獻用例

    • 《新唐書·食貨志》記載:“盜鬻者論以法”,指對違法售賣鹽的行為按律處置。
    • 清代汪琬的墓志銘中提到有人“盜鬻先世義田”,即私自變賣家族共有田産。
  3. 字面與引申

    • “盜”指非法、私自,“鬻”為售賣,二字組合強調行為的隱蔽性與違法性。
    • 該詞多用于古代法律或史書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文獻了解其曆史背景。

若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證,可參考《新唐書》《宋史》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肮髒氣傍落保母變雅碧海青天勃然奮勵滄茫柴潁常祥赤除侈辭吃辛吃苦蟲臂拒轍刀脊倒沫導體笃教放停凡界沸潭枌槚宮槐廣裕鼓旆弘侈換借胡苑降下箋藤嬌綠進減苦楝靈璧攣格鸬鶿履理腼顔天壤棚垜飄霏欠安七個八個秦成秋期上奉聲淚俱下十冬臘月戍邊熟肚搜腸潤吻隨後邃峻談笑有鴻儒桃花源記套印天台女聽朔銅駞望風承旨衛玉鮮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