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節日名。俗以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也叫元宵節。《舊唐書·中宗紀》:“﹝ 景龍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與皇後微行觀燈。”《水浒傳》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節,好生晴明,黃昏月上,六街三市,各處坊隅巷陌,點放花燈,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登高》:“歲上元夜,寺僧燃燈遶塔奏樂,金光明空,樂作天上矣。”
(2).古代曆法名稱之一。《史記·天官書》:“其紀上元。” 司馬貞 索隱:“上元是古曆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積分,上求數千萬歲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會于子,謂之上元,以為曆始。”
(3).舊以六十年為一甲子,講陰陽五行的人以三個甲子共一百八十年為一周,稱其中的第一個甲子為“上元”。
(4).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 王勃 《七夕賦》:“ 上元 錦書傳寶字, 王母 瓊箱薦金約。” 唐 李白 《古風》之四三:“西海宴 王母 ,北宮邀 上元 。”
(5).指上天、太空。 唐 《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爐》詩:“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 張居正 《壽嚴少師三十韻》:“握鬥調元化,持衡佐上元。”
上元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幾個詞典角度進行解釋:
指農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節
這是“上元”最核心和最常用的含義。古代以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燈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上元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以賞燈、吃元宵(湯圓)等習俗為主。
來源參考:《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
道教術語,指天神或仙境
在道教文化中,“上元”有特定指代:
來源參考:《道教大辭典》(中國道教協會編)、《宗教詞典》(任繼愈主編)。
古代曆法術語
指古代曆法推算的起點,稱為“上元積年”。曆法家需要找到一個理想的起始時刻(通常要求此時日月合璧、五星連珠等天象同時發生),以此作為推算曆法的開端,這個起始點就稱為“上元”或“曆元”。
來源參考:《中國天文學史》(中國天文學史整理研究小組編著)、《中國古代曆法》(張培瑜等著)。
其他含義
來源參考:《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史為樂主編)。
“上元”一詞的核心含義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源于道教的三元說,并由此衍生出道教神靈、仙境以及古代曆法起點的含義,同時也有作為曆史地名和仙女名稱的用法。
“上元”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解釋如下:
節日名稱
指農曆正月十五日的傳統節日,又稱“元宵節”或“燈節”。這一天有賞月、燃燈、猜燈謎、吃元宵等習俗,象征團圓與祈福。
文化習俗
如《水浒傳》等古籍記載,上元節夜晚民間會舉辦燈會,寺廟亦有點燈祈福的儀式。
古代曆法術語
指古代曆法中的起始計算點,如《新五代史》提到“上元”為日、月、五星會合于子時的曆法起點。
神話人物
指神話中的仙女“上元夫人”,常見于唐詩,如李白《古風》中提及“北宮邀上元”。
時間周期
陰陽五行理論中,以三個甲子(共180年)為一周期,第一個甲子稱為“上元”。
象征性指代
可指帝王(如張居正詩句“持衡佐上元”)或代指“上天、太空”(見于唐代詩作)。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文獻引用或擴展,可參考《舊唐書》《新五代史》等古籍記載。
百川歸海百家争鳴寶髻寶井貝多芬捕論漕饟常則重合寵貤賜號叢山挫磨大葬镫鋤動覺笃學飛檐走壁複利藁稭寡立觀笑鬼工牯子宏富花棵皇軍混混沌沌禍結兵連豁剌剌賤稱居屬寮宰領鑒鈴齋六塵不染率導屢見疊出翩翻皮燈毬欠通淭挐鋭利少氣無力盛從手實法霜簡束身自愛疏遬疏外厮說唐圃銅井通商退負頽零未時文按物态斜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