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氏與姓。《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 孔穎達 疏:“人臣有大功者,天子封為國君,又賜之以姓,諸侯以國為氏,言其得封又得姓,兼受之也。”《國語·周語下》:“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閒之,故亡其氏姓,踣斃不振,絶後無主,湮替隸圉。”
(2).指姓。《後漢書·烏桓傳》:“氏姓無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 唐 劉知幾 《史通·叙事》:“亦有氏姓本複,減省從單,或去‘萬紐’而留‘于’,或止存‘狄’而除‘厙’。” 魯迅 《熱風·不懂的音譯》:“但于外國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個《百家姓》裡所有的字,卻幾乎成了現在譯界的常習。”
(3).謂宗族譜系。《新唐書·李守素傳》:“通氏姓學,世號‘肉譜’。”
“氏姓”是一個與古代宗族制度密切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和演變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氏與姓的區分
在先秦時期,“姓”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産物,代表血緣根源,用于“别婚姻”(防止同姓通婚);“氏”則是父系分支的稱號,用于“别貴賤”(區分身份地位)。例如,男子稱氏,女子稱姓。
宗族譜系的象征
“氏姓”也指代家族傳承的譜系,如《左傳》記載,古代官員因功受封時會獲得“氏姓”,成為宗族标志。
秦漢以後的融合
秦漢時期,姓氏逐漸合一,不再嚴格區分。例如,原本以“姬”“姜”為姓的貴族,其分支的“氏”(如“王”“張”)演變為獨立的姓氏。
特殊姓氏的形成
部分姓氏因文字訛變産生,如“氏”姓本為“叔”或“”,後簡化為“氏”,讀音為“zhī”,現主要分布在陝西、山東等地。
身份與家世的代稱
現代語境中,“氏姓”可泛指個人或家族的姓氏,常用于強調血緣背景,如“氏姓無常,以大人健者名字為姓”(《後漢書》)。
文化研究價值
通過“氏姓”可追溯古代社會結構、遷徙曆史及文化融合,例如“氏”姓的分布反映古代職官制度的演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姓氏源流或地域分布,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氏姓是中文詞彙,表示人的姓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氏姓是人們的家族血統和身份的重要象征。
氏姓的拆分部首為氣,筆畫數為四畫。
氏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氏”源自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中的“氏族”,指的是同一族源、同一血統的人們;“姓”則是指人的家族血統的名稱。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演變,“氏族”逐漸演化成為“姓氏”,人們通過姓氏來标識自己的家族。
氏姓的繁體字為「氏姓」。
古代漢字中,氏姓的寫法稍有不同。氏的古文字形為「氣」,姓的古文字形為「要」。隨着漢字的演變和書寫規範的統一,氏姓的寫法逐漸演化為現代的形式。
1. 他的氏姓是李。
2. 每個人的氏姓都代表了他們的家族背景。
氏族、氏名、姓氏、世襲、族譜。
姓氏、廟號、宗族、宗親。
無姓、無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