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朽。 嚴複 《有如三保》:“吾嘗聞化學家之説,物之焚也,皆以其質與氧氣合,故世間物有快焚,有慢焚。快焚者,火烈具舉,頃刻灰燼是也;慢焚者,如草木之槁腐,如銅鐵之銹澀是也。”
槁腐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意蘊的複合詞,由“槁”(gǎo)與“腐”(fǔ)二字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事物幹枯朽敗的狀态。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指草木因失水而幹枯。《說文解字》釋“槁”為“木枯也”,如《孟子·公孫丑上》載“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即描繪禾苗枯萎之狀。
原指物質朽爛變質,《廣雅·釋诂三》注“腐,敗也”,後引申為精神或生命的衰敗,如《莊子·知北遊》言“臭腐複化為神奇”。
二字疊加後,強化了“幹枯腐朽”的意象,既指物體物理形态的衰敗(如枯木朽株),亦隱喻精神或生機的消亡。例如《荀子·勸學》中“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可旁證自然物衰朽之理。
在古典文獻中,“槁腐”多承載哲學與審美雙重意涵:
如《莊子·齊物論》以“形固可使如槁木”喻指心神寂滅,後世文人常借“槁腐”抒寫對生命短暫的慨歎。
中國畫論中“枯槁之美”被視為一種境界,如宋代米芾論畫推崇“枯淡”,其美學内核與“槁腐”的蒼勁質感相通。
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第4卷載:
槁腐:枯槁腐朽。形容事物失去生命力。
例證引清人戴名世《<困學集>自序》:“譬之草木,榮華已落,根株槁腐。”
另《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修訂版)釋“槁”為“枯幹”,“腐”為“腐爛”,複合詞強調“幹枯敗壞至不可複生” 的狀态。
“槁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槁腐”指事物枯朽、衰敗的狀态,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物質的腐朽(如草木、金屬),也可比喻思想、制度或組織的僵化陳舊。例如:形容企業因管理僵化而失去活力,或思想保守不願接受新事物。
詞源與構成
由“槁”(枯幹)和“腐”(腐爛)組合而成,兩字均含衰敗之意,強化了“失去生命力”的核心語義。
應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嚴複在《有如三保》中通過化學反應的比喻,将“槁腐”與“快焚”對比,強調事物衰敗的漸進性:“慢焚者,如草木之槁腐,如銅鐵之鏽澀”。這一用法凸顯了該詞描述緩慢而不可逆的腐朽過程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成語(如“死灰槁木”),可參考詞典來源。
被闆北拳閟祠逋亡材分尺二寸牍楚梼搭拉密大沫崓大尊堤堤邸店觝牛斷碛萼綠君飛表分花拂柳敢做官庑邯鄲步耗荒和獯火燒積德累功解龜羁角勁歌酒餌基原痀偻钜鏕軍國民主義擴建老況祿兒孟姜女門教麋滅名第末志婆陀前房後繼切激切貼秦虢秦坑曲覃染薰榮庵入等山郎山妖沈晖深谿十漿樞谟骀駝萬流笑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