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枯朽。 嚴複 《有如三保》:“吾嘗聞化學家之説,物之焚也,皆以其質與氧氣合,故世間物有快焚,有慢焚。快焚者,火烈具舉,頃刻灰燼是也;慢焚者,如草木之槁腐,如銅鐵之銹澀是也。”
“槁腐”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槁腐”指事物枯朽、衰敗的狀态,既可用于描述自然物質的腐朽(如草木、金屬),也可比喻思想、制度或組織的僵化陳舊。例如:形容企業因管理僵化而失去活力,或思想保守不願接受新事物。
詞源與構成
由“槁”(枯幹)和“腐”(腐爛)組合而成,兩字均含衰敗之意,強化了“失去生命力”的核心語義。
應用場景
近義詞與反義詞
嚴複在《有如三保》中通過化學反應的比喻,将“槁腐”與“快焚”對比,強調事物衰敗的漸進性:“慢焚者,如草木之槁腐,如銅鐵之鏽澀”。這一用法凸顯了該詞描述緩慢而不可逆的腐朽過程的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相關成語(如“死灰槁木”),可參考詞典來源。
槁腐是一個形容詞,指事物因幹燥、腐爛或老化而失去生機,變得幹巴巴、枯瘦且不堪使用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槁腐的部首是木(木字旁),由12個筆畫組成。
來源:槁腐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見于《詩經·小雅·機竹》:“槁其根矣,腐其皮。”意指竹子的根部幹枯,皮膚腐爛。
繁體字:槁腐的繁體字為槀腐。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槁腐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以《康熙字典》為例,其中将槁腐的定義與其拆字引申釋義詳細列出。
例句:1. 這塊木頭已經槁腐不堪,無法再用來制作家具了。
2. 年邁的樹木逐漸槁腐,它們靜靜地站在森林中,見證着歲月的流逝。
組詞:槁木、腐朽、枯瘦、幹燥。
近義詞:枯死、腐敗、幹涸。
反義詞:茁壯、欣欣向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