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恃的意思、憑恃的詳細解釋
憑恃的解釋
[rely on] 依靠,倚仗
詳細解釋
依恃;依仗。 漢 潘勗 《冊魏公九錫文》:“ 袁紹 逆常,謀危社稷,憑恃其衆,稱兵内侮。”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上》:“憑恃國威,遊方問道,覉旅異域,載罹寒暑。”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續集·太祖右文》:“此等既是武人,又皆有所憑恃,得以肆為非法,民間苦之。” 續範亭 《警告中國抗戰營壘内的奸細分子》:“革命的力量,就是憑恃着新陳代謝,不斷發展。”
詞語分解
- 憑的解釋 憑 (憑) í 靠在東西上:憑欄。憑吊(對着遺迹懷念)。 依靠,仗恃:憑借。憑靠。憑信。 根據:憑票入場。 證據:憑據。文憑。憑空。憑證。空口無憑。 由着,聽任:任憑。聽憑。 筆畫數:; 部首:幾;
- 恃的解釋 恃 ì 依賴,仗着:仗恃。有恃無恐。恃才傲物。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憑恃”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píng shì,其核心含義是依靠、倚仗,通常帶有借助某種力量或條件的意味。以下是詳細解析:
1.基本釋義
- 憑:依托、依賴;恃:依仗、憑借。兩字組合後強調通過某種外在或内在條件作為支撐。例如:“憑恃其衆”指依仗自己兵力的優勢。
2.文獻出處與用法
- 最早見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描述袁紹:“逆亂天常,謀危社稷,憑恃其衆,稱兵内侮。”,意指袁紹依仗兵力發動叛亂。
- 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憑恃國威,遊方問道”,指借助國家威望進行遊曆和求法。
-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續集》中批判武将“有所憑恃,得以肆為非法”,指武将倚仗權勢橫行不法。
3.語境與情感色彩
- 多用于中性或貶義語境,如描述軍事、政治中的勢力依仗,或批評濫用權力。例如《三國演義》中“莫所憑恃”表達失去依靠的困境。
- 現代用法亦可中性,如續範亭曾用“憑恃新陳代謝”形容革命力量的發展規律。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依仗、仰仗、憑借。
- 區别:“憑恃”更強調對強勢條件的依賴,隱含潛在風險(如過度依賴可能導緻失敗),而“憑借”則更中性。
5.現代應用
- 適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如曆史評論、社會分析等。例如:“某些企業憑恃壟斷地位損害市場公平。”
“憑恃”一詞通過文獻和語境展現了從古至今的語義延續性,既可用于客觀描述依賴關系,也可暗含批判意味。
網絡擴展解釋二
憑恃
憑恃(píng sì)是指倚靠、依賴的意思。該詞的拆分部首是⺈(手)和心,總共4畫。在繁體字中,憑恃的寫法是憑恃。
來源
憑恃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于《詩經·小雅·魏風·碩人》中的一句:“憑恃攝行,以保其身。”意為憑借依賴以保全自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憑恃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在篆書中,憑恃的寫法為憑恃。在隸書中,憑恃的寫法為憑恃。在楷書中,憑恃的寫法開始向今天的字形轉變,但仍有一些細微差異。
例句
1. 孩子要學會獨立,不要憑恃父母的幫助。
2. 他從小無依無靠,隻能憑恃自己的努力來改變生活。
組詞
憑借、依賴、依靠、依憑
近義詞
依靠、倚賴、信任、仰仗
反義詞
摒棄、不依賴、獨立、自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