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公筵 ”。公卿高官或官府的宴会。《文选·王粲<公讌>诗》 张铣 解题:“此侍 曹操 讌,时 操 未为天子,故云公讌。”《南史·王筠传》:“ 筠 又能用强韵,每公讌并作,辞必妍靡。” 南朝 陈 徐陵 《与李那书》:“王人授馆,用阻班荆;常在公筵,敬析名作。”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讌,则假手赋诗。”《与友人论五言古诗书》:“故其(三 曹 )公讌、述怀、赠答之诗,亦遂以五言为之。”
(1).公讌。《南史·王藻传》:“ 藻 性谦退,不求闻达,善属文,尤好古体。自非公宴,未尝妄有所为。”《醒世恒言·独孤生归途闹梦》:“叙过寒温,送过敕印,把大小军政一一交盘明白,才吃公宴。”
(2).公众宴请。 巴金 《雪》第二章:“中午局里全体职员公宴了 冯局长 。”
“公宴”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由政府或官方机构、公卿高官举办的宴会,通常用于庆祝重要节日、特殊场合或展示官员威望的社交活动。该词最早见于《文选》等典籍,常与“公筵”互通使用,强调宴会的官方属性。
历史背景
在汉魏时期,公宴多指臣子参与君主或高官举办的宴会,如曹植《公宴诗》描述邺城西园宴会场景,记录了曹操家族宴请群臣的活动。这类宴会常伴随诗文创作,成为文人展示才华的场合。
使用场景
词义演变
现代语境中,“公宴”一词已较少使用,但在历史文献和文学研究中仍保留其原意,特指具有官方性质的宴会。
根据《颜氏家训》记载,南北朝时期公宴中甚至出现“代笔赋诗”现象,侧面反映此类宴会对文人能力的重视。需要注意的是,“公宴”与普通宴请的核心差异在于主办方的官方属性及宴会目的的公共性。
公宴是指由政府或公共机构举办的宴会,通常是为了庆祝特定的节日、纪念重要的历史事件、接待来访的外宾或国内的重要官员等。
公宴的部首是“厶”和“宀”。其中,“厶”是左右结构的一种偏旁部首,表示私人;“宀”是上下结构的一种偏旁部首,表示与房屋和住所相关的概念。
公宴的笔画数为8画。
公宴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食货志》中,用来描述宴会场合。后来,这个词被广泛使用,并渐渐成为指政府或公共机构所举办的盛大宴会的专用术语。
公宴的繁体字为「公宴」,与简体字相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公宴的写法会有一些差异。例如,公宴的古代写法可以是「公餐」或「公夜」等。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对于字的写法会有所变化。
1. 政府为来访的外国首脑举办了一次盛大的公宴。
2. 为庆祝国庆节,市政府举办了一场公宴,邀请了许多市民参加。
公宴的相关词汇有:
1. 公益:指为了公共利益而进行的事业或行动。
2. 宴请:指邀请他人参加宴会并款待。
公宴的近义词有:
1. 国宴:指国家元首或政府对访问的外国元首或外国政府首脑所主持的盛大宴会。
2. 盛宴:指规模盛大的宴会,也可指形势繁荣、兴盛的景象。
公宴的反义词是私宴,指私人或私下举办的宴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