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言。粗蠢的人。 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十七:“ 杭州 謂麤蠢人曰杓子。”
舀東西的器具。舀物部分大體作半球形,有柄。 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餅法》:“大鐺中煮湯,以小杓子挹粉,著銅鉢内。” 唐 李夢符 《漁父引》之二:“椰榆杓子木瘤杯,爛煮鱸魚滿案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九回:“其餘切菜刀、劈柴刀、杓子……總而言之,是銅鐵東西,是局裡人用的,沒有一件不是私貨。”
“杓子”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方言中的貶義稱呼
在杭州等地方言中,“杓子”指粗俗愚笨的人。例如清代郝懿行《證俗文》提到:“杭州謂麤蠢人曰杓子。”
舀取物品的器具
指一種帶柄的半球形容器,用于舀取液體或粉末,類似現代勺子。例如:
若需進一步了解方言分布或器具形制演變,可參考《證俗文》《齊民要術》等文獻原文。
杓子指的是一種用于舀取和盛放物品的器具,通常由木頭或者塑料制成,底部呈杯狀,便于舀取液體或食物。
杓子的拆分部首為木字旁(木字部),由4個筆畫組成。
杓子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原本是指一種用于盛放酒的器具,後來演變為表示盛放任何液體或食物的器具。
繁體字形為杓。
在古時候,漢字杓子的寫法與現在相同,由木字旁和勺字旁組成。
1. 他用杓子舀起一勺熱湯。
2. 奶奶用木杓子攪拌着面糊。
3. 請用杓子将水倒入杯中。
1. 木杓:用木頭制成的杓子。
2. 塑料杓子:用塑料制成的杓子。
3. 金杓:用金屬制成的杓子。
1. 勺子
2. 湯勺
3. 匙子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