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打城池,沒有攻不下的。形容英勇善戰,百戰百勝。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上:“古來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端賴吾能用兵之将,求之於今,邈不可得。” 太平天囯 賴文光 《自述》:“由 鄖陽 而進兵 漢中 ,一路攻無不克。”
“攻無不克”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與“戰無不勝”連用,形容力量強大、無往不利。以下是詳細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演變或更多用例,可參考《戰國策》相關篇章或現代軍史著作。
《攻無不克》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兵法典籍《孫子兵法》。它的意思是“攻擊沒有不能克服的敵人”,形容一個人或者團體善于戰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敵人都能夠戰勝。
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首:攵、無、力。
攵是表示“打”的意思的部首,無表示“沒有”的意思,力表示“力量”。整個詞的筆畫總共有10畫。
在繁體漢字中,攻字的寫法是「攻」,無字的寫法是「無」,克字的寫法是「克」,并且與簡體中文字形相同。隻是在繁體中文中,無的橫折是繼續向左上方延伸的。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攻字的舊寫形式是「工」,無字的舊寫形式是「無」,克字的舊寫形式是「克」。可以看出,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攻字與現代字形相比,舊寫中強調了攻擊的工具“工”。
以下是一個例句:
- 他在戰場上展現出了攻無不克的能力,完美地擊敗了每一個敵人。
一些與《攻無不克》相關的詞組有:
- 行無不達:表示一個人或者團體能夠順利地完成每一項任務。
- 志在必得:形容一個人有堅定的決心,并且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目标。
- 堅不可摧:表示某個東西非常堅固,無法被摧毀。
與《攻無不克》相對的詞是《攻有不克》,意思是“攻擊有時不能克服的敵人”,形容一個人或者團體在面對一些特殊情況時,無法取得勝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