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困憂悲戚。《荀子·禮論》:“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於隘懾傷生。” 楊倞 注:“隘,窮也;懾,猶戚也。”
“隘懾”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根據的解釋,“隘懾”由“隘”(狹窄)和“懾”(恐懼)組合而成,形容在狹小環境或敵人威懾下感到局促不安、無法自由行動。例如在困境中難以脫身,或面對強大壓力時無能為力。
在古籍《荀子·禮論》中,“隘懾”被解釋為極度的悲傷,如《荀子》提到:“其立哭泣哀戚也,不至于隘懾傷生”(設立哭泣哀悼的禮儀,是為了不讓悲傷過度傷害生命)。楊倞注:“隘”指窮盡,“懾”即悲痛,合指情感達到極限的悲戚狀态。
該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既可指物理或心理上的受困狀态,也可用于描述情感上的極度哀傷。其文言用法多見于古典文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建議參考《荀子》原文及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進一步學習。
隘懾(ài shè),是一個表示阻礙、限制、制約的詞彙,常用于形容局限、限制的境況。
拆分部首:阝(阜)+ 必
筆畫:共14畫
隘懾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意思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變化。古代隘懾的寫法較為簡單,字形多采用類似于阜必的組合。
繁體字:隘慼
古時候漢字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發展和演變。在過去,隘懾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不完全一緻,但如今已經統一為阜必的組合。
例句:
1. 因為隘懾的環境,這個地區的發展一直受到限制。
2. 這個計劃的隘懾力量使得它無法順利實施。
組詞:隘境、懾服、隘路
近義詞:制約、約束、限制
反義詞:開放、解放、寬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