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黃爵”。1.鳥名。雄鳥上體淺黃綠色,腹部白色而腰部稍黃。雌鳥上體微黃有暗褐條紋。鳴聲清脆,飼養為觀賞鳥。《周禮·夏官·羅氏》“羅春鳥” 漢 鄭玄 注:“春鳥,蟄而始出者,若今 南郡 黃雀之屬。”《文選·張衡<西京賦>》:“翔鶤仰而不逮,況青鳥與黃雀。” 薛綜 注:“青鳥黃雀,皆小鳥。” 晉 張協 《七命》:“晨鳬露鵠,霜鵽黃雀。”
(2).《漢書·五行志中之上》:“ 成帝 時謌謠又曰:‘邪徑敗良田,讒口辭善人。桂樹華不實,黃爵巢其颠。故為人所羨,今為人所憐。’桂,赤色, 漢 家象。華不實,繼無嗣也。 王莽 自謂黃象,黃爵巢其颠也。”此以“黃雀”比喻 王莽 ,後比喻得志之小人。 唐 駱賓王 《上吏部侍郎帝京篇》:“黃雀徒巢桂, 青門 遂種瓜。”
(3).比喻俗士或以閑散自適者。《文選·劉桢<贈從弟>詩》:“於心有不厭,奮翅淩紫氛。豈不常勤苦,羞與黃雀群。” 李善 注:“黃雀,喻俗士也。” 唐 杜甫 《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審李賓客之芳一百韻》:“紫鸞無近遠,黃雀任翩翾。” 仇兆鳌 注:“朝謁不預,則起居自適,亦何羨章署之榮乎。所以黃雀卑飛,唯知舊學,而紫鸞高舉,端屬明公矣。”
黃雀是漢語中具有多重釋義的常見名詞,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義:
一、鳥類學定義 黃雀指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屬的小型鳴禽,學名Spinus spinus。其體長約11厘米,雄鳥頭部至背部呈黃綠色,翼部有鮮亮黃色斑紋,喉部黑色。《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一種羽毛黃綠色的小鳥,叫聲清脆」。
二、文化象征意義 古代文學中,黃雀常被賦予隱喻色彩。如《詩經·小雅》記載「黃鳥于飛,集于灌木」,漢代《說苑·正谏》引申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典故,比喻目光短淺者忽視潛在危機。《漢語大詞典》收錄該物種時強調其「在傳統文化中象征機警與隱患雙重意象」。
三、方言與民俗指代 在吳語區部分方言裡,「黃雀」可代指稻谷成熟時群聚的麻雀,《中國民間諺語集成》記錄有「八月黃雀飛,白米堆成山」的農諺。閩南地區則存在以竹篾編織黃雀造型的祈福工藝品,見于《閩台民俗器物圖鑒》。
以下是“黃雀”一詞的詳細解釋:
黃雀是雀形目雀科金翅雀屬的小型鳥類,學名Carduelis spinus,又稱黃鳥、金雀。體長約12厘米,雄鳥以鮮黃色翼斑、腰部和尾基為特征,雌鳥體色較暗淡且帶有灰綠色條紋。主要分布于歐亞大陸,栖息于山林、平原,以植物種子為食。
黃雀因鳴聲清脆且易馴養,自古為觀賞鳥。可訓練表演雜技,如“叼籤”“開箱”等傳統項目。
以上内容綜合了生物學特征、文化内涵及曆史典故,如需進一步了解分布或詩詞引用,可查閱來源網頁。
按辭柏梁台備災泌陽簿圓棰毆春江花月夜醇熙除頭大羅電纜東鄉翻調簠簋不飾腐剿服物撫谕鬼服國戶顧曲誨存講戎解手尖刀街卒棘田九玄狂話醪醴離碓靈士嶺外六陽魁首魯班露見面土彌侈男兒有淚不輕彈千金諾乾災凄颷绮麗請先入甕趣禅榮願肉杏桑螵蛸扇箑少君術石犝矢志不移順時疏衰啼啼哭哭文華污毀物聯網相尚吓怒閑行谿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