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origin of an incident]∶事情的原由
把事由交代明白
(2) [main content]∶指本件公文的主要内容
(3) [occupation] 〈方〉∶職業;工作
找事由
亦作“ 事繇 ”。1.事情的原委、來由。 唐 方幹 《感時》詩之一:“破除生死須齊物,誰向穹蒼問事由?”《水浒傳》第十四回:“不想被他們不問事由,将我拿了。”《二刻拍案驚奇》卷一:“太守不開言問甚事繇,即寫監票發下監中去了。”
(2).公文用語,指内容摘要。也叫由頭。 宋 王溥 《唐會要·箋表例》:“ 大中 三年,應邊鎮及諸道奏事表,時有不題事由。舊制,引進狀内每具所奏事由,時邊鎮節将,以讨伐 黨項 羌 ,兵機急速,恐人先知,因有此請。”
(3).理由。 元 湯式 《賞花時·戲賀友人新娶》套曲:“是必将艱難的事由,推辭的機彀,揾香腮直問到五更頭。”《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三:“巴不得尋個事由來外邊散心耍子。”
(4).事情。《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太太走到那兒,還怕我不跟到那兒去嗎,心裡又一鬆快,便想起多少事由,紮掙着出來。”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三章:“什麼了不起的事由,值得堅強的 高增福 這樣傷心!”
(5).猶職業,工作。 曹禺 《雷雨》第一幕:“等你媽走,你回到礦上,事由還是有你的。” 曹禺 《日出》第三幕:“一天不如一天,這事由簡直混不下去了。” 老舍 《龍須溝》第二幕:“你勸勸他,教他找正經事由兒幹,哪怕是作小二子活淘溝修道呢。”
“事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多個角度解釋,具體如下:
事情的原委或緣由
指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或詳細經過。例如:“必須弄清事由再下結論”。
該用法最早見于唐代方幹的詩句:“誰向穹蒼問事由?”。
公文用語
在正式文件中,特指公文的核心内容或摘要。例如:“在公文中需明确标注事由”。
借口或理由
口語中可指代臨時找的托辭。例如:“找個事由離開會場”。
方言中的職業或工作
部分地區(如北方方言)将“事由”引申為職業。例如:“他正在找事由(工作)”。
“事由”的核心含義圍繞“原因”和“内容摘要”展開,具體語境中可能衍生出其他引申義。若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方言差異,可參考《辭海》或語言學相關文獻。
《事由》是指事情發生的原因或原由。通過這個詞,可以表達事件發生的緣由、動機或目的。
《事由》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亻”和“言”,其中“亻”是一個常見的人體部首,表示人的意思;“言”是一個常見的意符,表示和語言相關的意思。
根據上述部首,我們可以計算出《事由》這個詞的總筆畫數量為5。
《事由》這個詞最早見于《漢書·卷一》中,由西漢時期的曆史學家司馬遷所著。之後,這個詞逐漸被廣泛使用,成為現代漢語中常見的詞語之一。
《事由》的繁體字是「事由」,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相關文獻資料,我們了解到《事由》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是「事由」。
1. 他的缺勤是由于家中有急事的事由。 2. 沒有充分的事由,他無法說服我同意他的計劃。 3. 這份報告沒有明确說明問題的事由,讓人困惑。
1. 事情:指具體發生的事件或情況。 2. 由頭:指某事的起因或緣由。 3. 原由:指事情發生的原因或起因。
近義詞:緣由、原因、動機 反義詞:結果、效果、結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