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班的意思、鬥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班的解釋

亦作“鬭班”。上朝時的一種儀式。群臣分兩班在香案前左右相對站立。 唐 元稹 《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鬭班雲洶湧,開扇雉參差。”《舊唐書·武宗紀》:“臣等請禦殿日昧爽,宰相、兩省官鬭班於香案前,俟扇開,通事贊兩省官再拜,拜訖,升殿侍立。” 元 王逢 《奉題執禮和台平章丹山隱玉峰石時寓江陰》詩:“昭代優勳舊,平章謝鬭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鬥班"是古代漢語中的官職制度用語,最早見于《周禮》記載,指周代宮廷中按北鬥七星方位排列的朝班序列。《周禮·夏官·司士》記載:"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鄉,三公北面東上,孤東面北上,卿大夫西面北上,其馀皆北面東上,謂之鬥班"(來源:中華書局《周禮注疏》)。這種站位制度以天子為中心,百官依照"北鬥七星"的方位布局,形成"三公象鬥,四輔象杓"的禮儀格局。

在唐代文獻中,鬥班特指含元殿朝會時的班列方位。白居易《待漏入閣書事奉贈元九學士》詩雲:"鬥班雲洶湧,開扇雉參差",生動描繪了早朝時官員依鬥形排列的壯觀場面(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詩》)。宋元時期該詞逐漸演變為泛稱朝班,如《宋史·輿服志》記載"文武百官序立鬥班,皆服朝服"(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宋史》)。

詞源學角度分析,"鬥"取北鬥星象之意,喻指秩序井然;"班"指官員位次排列,二字組合體現古代"天人合一"的政治哲學。現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借指朝班",收錄于第三卷第1128頁(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該制度對東亞漢字文化圈的朝儀制度産生深遠影響,日本平安時代《延喜式》中仍保留"鬥班"的禮儀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鬥班”是古代官員上朝時的一種儀式性站位制度,具體含義及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指大臣上朝時按官職分列兩班,在香案前左右相對站立的儀式。這一制度體現了古代朝廷的等級秩序。

  2. 曆史文獻依據

    • 唐代元稹在《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中描述:“鬭班雲洶湧,開扇雉參差”,形象描繪了官員分班站立的場景。
    • 《舊唐書·武宗紀》記載了具體流程:宰相與兩省官員需在香案前分班站立,待扇開後再拜并升殿侍立。
  3. 字形與讀音

    • 拼音:dòu bān(部分文獻注音為“dǒu bān”,但主流讀音為四聲)。
    • 異體寫法:亦作“鬭班”。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描述唐宋時期的朝會禮儀,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作品中,如元稹、王逢的詩文均有提及。

補充說明

需注意與“鬥班”字形相近的其他詞彙(如表示競争的“鬥班”)區分。當前釋義以權威曆史文獻和辭書為準,其他引申義可能為誤傳。

别人正在浏覽...

被迫本計城溝嗔嫌馳高鹜遠赤缇傳政初試帶仗左右谠切德便電杆隔界犵豬弓袋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歸寍何氏三高化産惠而活托架殿介德誡慎擊中巨區蓮龛裡乘靈鵲買帆買收曼陀林明鬯秘術抹光判若雲泥破邪勤精人面桃花散見三儒擅管傷殒沈猜牲糈聖譯詩書發冢熟石膏搪瓷體乾通道通資望風捕影頑症尾款翁妪吳楚無乾浄遐甿鹹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