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剖符。謂帝王封官授爵,分與符節的一半作為信物。 唐 孟浩然 《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詩:“述職撫 荊 衡 ,分符襲寵榮。” 明 張鳳翼 《紅拂記·傳奇大意》:“到海上坐展雄圖,功成日同歸完聚,列土分符。” 清 吳偉業 《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乞外名都重,分符寵命仍。”
分符(fēn fú)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帝王将符節分割為兩半,授予官員作為權力憑證,象征受命治理地方或執行軍政要務。以下從釋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延伸三方面解析:
字義分解
“分”指分割、授予,“符”即符節(古代用作憑證的信物,多以竹、玉、銅制成,刻有文字後剖分為二)。合指帝王将符節分賜官員,賦予其職權。
例證:《漢語大詞典》釋為“分一半符節給功臣作為授權憑證”,強調權力委派¹。
制度淵源
源于周代的“符節制度”,至漢代成為官員任命的重要儀式。官員持半符赴任,需與地方留存符節相合以驗明身份,如《史記·孝文本紀》載:“初與郡國守相為銅虎符、竹使符”,可見其權威性²。
軍政職權标志
分符對象多為刺史、太守等地方大員,代表代天子管轄疆土。唐代白居易《贈友》詩“分符委重寄,持蠡測深恩”,即喻指刺史受命治理州郡的責任³。
文學中的隱喻
唐宋詩詞常以“分符”暗喻官員赴任,如杜甫《奉送蜀州柏二别駕》中“分符先令望,同舍有輝光”,既寫實又賦予使命崇高感⁴。
參考來源:
“分符”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帝王分封官職或爵位時的儀式性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帝王在封賞官員或授予爵位時,将符節(古代調兵或任職的憑證)一分為二,君臣各持一半作為信物。這一過程稱為“剖符”,象征着權力與責任的正式授予。
曆史背景
符節在古代是權威的象征,材質多為竹、玉、金屬等,通常刻有文字或圖案。分符制度常見于漢唐時期,例如唐代孟浩然《送韓使君除洪州都曹》中“分符襲寵榮”即描述官員受封場景。
延伸用法
在文學作品中,“分符”可代指受封或赴任,如明代張鳳翼《紅拂記》中“列土分符”即指分封領地。
“分符”是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要儀式,體現了權力授予的合法性與契約性。如需進一步了解符節形制或分封制度,可參考曆史典籍如《漢書》《唐六典》。
别族比儗璧台參前倚衡吃黑棗寵召丑寶逮累大腳力丹垩手道聽途說達政得國點電荷凋歇丁差低徐二笑防忌風世固必雇替畫簾餞宴寄豭之豬雞鹿進步靜躁款好來函狼湯渠淩制馬蹏金毛骨竦然茂識駡仗南威搶奪簽名遷邑青琴起石熱狗任運驲丞入殓三長三鹿為犇上都上着善行山踯躅射藝虱蟲手奏水餃天生尤物舞抃忤視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