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盜辭的意思、盜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盜辭的解釋

盜賊的供辭。 元 虞集 《盜發亞父冢》詩:“盜發 亞父 塚,寳劍實累之。塚開寳氣盡,獄吏書盜辭。盜言惟見寳,寧知 亞父 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盜辭"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和語用學角度解析:

  1. 基本釋義

    "盜"指非法占有或竊取,"辭"指言辭、文句。組合後表示竊取他人言論或文字的行為,多指剽竊、抄襲等違反學術或創作倫理的現象。例如《後漢書》中"剽竊盜辭"即強調對他人思想成果的侵占行為(參考《漢語大詞典》第3卷)。

  2. 詞源發展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文獻,如王充《論衡》"飾僞辭以盜名",指通過篡改言辭獲取不正當利益。唐代《藝文類聚》将其引申為通過虛假陳述掩蓋真相的狡辯,如"盜辭以蔽罪"(參考《古代漢語辭典》中華書局版)。

  3. 現代語用特征

    在法學領域特指僞造或篡改證據鍊中的文字材料,如合同詐騙案件中的虛假條款(參考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律語言學》課題報告)。當代語言學家王甯指出,該詞在知識産權保護語境中具有特殊警示價值(《現代漢語規範問題研究》,商務印書館)。

網絡擴展解釋

“盜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讀:

一、核心釋義

根據漢典等權威資料,“盜辭”指盜賊的供辭,即盜竊者在審訊中提供的口供或陳述。該詞最早見于元代虞集的《盜發亞父冢》詩句:“冢開寶氣盡,獄吏書盜辭”,描述盜墓者被審問時的供詞記錄。

二、詞源解析

  1. 構詞分析

    • “盜”:本義為偷竊,引申指盜竊者。
    • “辭”:此處特指供述、言辭,而非文學體裁。
  2. 文獻用例
    元代虞集詩中通過“盜辭”揭露盜墓者隻關注財物,卻不知曆史人物亞父(範增)的文化價值。

三、常見誤釋辨析

部分非權威來源(如)将其解釋為“抄襲他人文章”,但該釋義缺乏古籍依據,可能是與“剽竊”“盜用”等概念混淆所緻。建議以《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為準。

四、使用場景

適用于曆史文獻、司法文書等語境,描述古代盜案中的審訊記錄。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作為古語詞出現。

提示:若需查詢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全元詩》或《漢語大詞典》相關條目。

别人正在浏覽...

白芝便近庳惡斌斌冰川作用博長不值一笑摧絕大衍杜口絶言黩紮惡金房基範蠡浮炭嘎巴溜脆關情脈脈歸隊國軍虎嘯家緒靜素可許壘浪撩鈎禮拜天利浄铓鑼慕位泥糊糊磐固抛錨皮猴子平岡疲人潑胡王乞寒戲撲朔青童大君親通湫室凄艶驅傳上半夜尚武蜃樓海市詩牌市圈四月素契歎老嗟卑探水鞉鞞桃原痛辱宛若文斾無颠倒鄉路邪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