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騎箕尾 ”。
“騎箕”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典故和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騎箕”是“騎箕尾”的簡稱,出自《莊子·大宗師》中傅說(商朝名相)死後“乘東維,騎箕尾”化為星宿的傳說。原指人死後升天為星,後引申為逝世的婉辭,或比喻功業顯赫、名垂青史。
文學應用
在古代詩詞中,“騎箕”常用于表達對賢臣、英傑的追思。例如:
延伸含義
現代用法
該詞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拼音為qí jī,注音為ㄑㄧˊ ㄐㄧ。
“騎箕”承載了古代對生命終結的詩意想象和對傑出人物的崇敬,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其隱喻色彩。若需更多詩詞用例,可參考的古典文獻。
騎箕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騎在箕上。它由“馬”和“己”兩個部首組成,總共4個筆畫。
騎箕的出處可以追溯到《漢書·律曆志》中的記錄,而在《說文解字》中,騎箕并未被收錄。在繁體字中,騎箕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中,騎箕并不是采用現代橫平豎直的筆畫順序。而是按照古時候的書寫規則,先書寫上面的橫畫,然後再書寫下面的豎畫,最後畫馬的四個點。
以下是一個關于騎箕的例句:
他猶如騎箕而來,顯得十分娴熟。
騎箕也可以作為一個詞語的組成部分,形成其他詞語,例如:箕帚、箕谷等。
與騎箕意義相近的詞語有騎馬、騎牛等,而與其意義相反的詞語有步行、下車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