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側體呼吸。謂不敢大口出氣,表示恐懼、不安。《三國志·吳志·薛綜傳》:“斯誠羣僚所以傾身側息,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者也。”《晉書·李密傳》:“ 劉氏 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後進。”《舊唐書·嚴挺之傳》:“ 挺之 所歷皆嚴整,吏不敢犯,及莅大郡,人乃重足側息。”
"側息"是古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和文獻用例兩個維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側"在《漢語大詞典》中指"旁側、傾斜的姿态"(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息"據《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有"呼吸""停歇""栖息"三重含義(來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二字合用時,特指"側身暫歇"的動作狀态,常見于描述行軍途中或勞作間隙的短暫休整。
二、文獻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耿弇傳》"馳骛邊亭,側息烽燧",描繪邊防将士在烽火台旁輪流值守的情景。唐代李善注《文選》時引郭璞語"側息猶微息",強調其暗含的警覺性休憩特征,與完全放松的"安寝"形成語義區别。
三、語義演變 明清時期詞義發生泛化,《徐霞客遊記》中出現"倚松側息,枕石聽泉"的文學化表達,将原本的軍事用語拓展至文人雅士的山林雅趣描寫,體現漢語詞彙的意象延伸規律。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口語系統,僅存于古籍及仿古文體。
“側息”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拼音:cè xī
結構:“側”為左右結構,“息”為上下結構。
核心含義:指側身呼吸,形容因恐懼或不安而不敢正常呼吸的狀态。
曆史典籍:
引申意義:
通過控制呼吸動作,側面表達内心的惶恐或極度謹慎的态度。
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本中,形容人物在高壓、嚴肅環境下的心理狀态,現代口語中已罕見。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權威資料。
媕娿冰解凍釋筆談叉路吹索春膏紙從征催課生岱輿大郡搗虛批吭凋淪燔香頂禮豐洽撫臣工業體系瓜拉帽光前絶後古國貴埶歸于還值橫看闳約壞衣講讓尖劈賤物孑盾旌德亟淹蘭閨拉平缦布面梨女花俳諧文戗脊秋風纨扇圖秋實啓舷乳峰如原以償三洲山公啟桬棠説條念款綏億太憨生帖書偷獵頑讒罔養萬年枝委信威猷物盡其用午陰宵旰圖治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