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薄詐僞。《後漢書·黨锢傳序》:“叔末澆訛,王道陵缺。” 唐 吳兢 《貞觀政要·政體》:“三代以後,人漸澆訛,故 秦 任法律, 漢 雜霸道。” 清 顧炎武 《登岱》詩:“末世久澆訛,孰探幽明原?”
澆譌:同“ 澆訛 ”。 宋 司馬光 《賢良策》:“茲二者豈世俗澆譌不可復振,将教之禁之之道有所未備也。”譌,一本作“ 僞 ”。
“澆訛”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jiāo é,其核心含義為浮薄詐僞,即形容社會風氣或人的品行輕浮、不淳厚且充滿欺詐虛僞。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澆訛”指社會或人性的浮薄詐僞,強調道德風氣敗壞、缺乏真誠。這一釋義在多個古代文獻中均有印證,如《後漢書》提到“叔末澆訛,王道陵缺”,唐代吳兢《貞觀政要》也指出“三代以後,人漸澆訛”()。
“澆訛”多用于批判性語境,常與“王道陵缺”“末世”等詞關聯,體現對社會道德淪喪的反思。其近義詞可包括“澆薄”“虛詐”,反義詞則如“淳樸”“敦厚”。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考證,可參考《後漢書》《貞觀政要》等古籍,或通過滬江詞典、查字典等平台查詢完整信息()。
澆訛,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詞彙,常用于描述人們故意捏造事實或說謊的行為。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水部和讠部,總共6畫。
《澆訛》一詞來源于漢語,最早見于《爾雅》這本古代字典。在古代,人們利用讠部的部首将與言語有關的字詞歸納在一起,而水部的部首則與水相關的字詞有關。因此,《澆訛》這一詞彙通過水部和讠部的組合,形象地揭示了人們散布謠言、捏造事實的行為。
《澆訛》一詞的繁體字為「澆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澆訛的寫法為「灌誣」。這個寫法可以更清楚地揭示出人們通過灌輸錯誤的信息來欺騙他人的行為。
1. 他故意把事實歪曲,澆訛他人的名聲。
2. 她常常澆訛别人,以圖謀私利。
一些與澆訛相關的組詞有:
1. 捏造:編造虛假的事實。
2. 謠言:未經證實的傳聞或消息。
3. 詐騙:通過欺騙手段騙取他人財物。
4. 背信棄義:失去誠信,不守信用。
5. 編故事:編造虛構的故事來欺騙他人。
一些與澆訛意義接近的近義詞有:
1. 撒謊:編造虛假的陳述。
2. 騙人:以假信息或欺騙手段來愚弄他人。
3. 欺詐:以欺騙手段獲得利益。
與澆訛意義相反的反義詞有:
1. 真實:符合真實事實的。
2. 誠實:言行真實可信,不說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