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謙恭遜讓。《史記·三王世家》:“陛下恭讓不恤,羣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三國志·吳志·锺離牧傳》“子 禕 嗣”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預 《會稽典錄》:“ 牧 次子 盛 ,亦履恭讓,為尚書郎。” 蘇曼殊 《碎簪記》:“斯人恭讓溫良,好女子也。”
“恭讓”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ōng ràng,其核心含義是謙恭遜讓,強調在人際交往中以恭敬有禮、謙虛退讓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下為詳細解析:
“恭讓”不僅是語言表達中的謙辭,更是一種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強調以尊重他人為前提的自我約束。如需更多古籍用例或成語拓展,可參考《漢典》《史記》等文獻來源。
恭讓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恭”和“讓”兩部分組成。
部首:
“恭”字的部首是“心”,表示與心相關的含義。在這個字中,心旁表示了與情感、态度等内心方面有關的含義。
“讓”字的部首是“言”,表示與言語有關的含義。在這個字中,言旁表示了與言語、禮儀等方面有關的含義。
筆畫:
“恭”字一共有9畫,“讓”字一共有7畫。
來源:
“恭讓”一詞源自于《周禮·地官之禮》中的記載。它指的是在社會交往中,以一種尊重、謙和的态度對待他人,主動退讓、讓步,表現出一種禮貌和仁德的行為。
繁體:
“恭讓”是“恭讓”一詞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形态有所變化。在古籍中,可以看到“恭讓”字的不同寫法。比如,《百家姓》中寫作“恭饒”,《廣韻》中寫作“恭壤”,《說文解字》中寫作“恭嚷”等。
例句:
1. 在會議上,他總是恭讓他人發表意見。
2. 他是個非常恭讓有禮的人,對每個人都彬彬有禮。
3. 在家庭中,親人之間應該相互恭讓,和睦相處。
組詞:
恭敬、恭謹、恭維、讓步、讓位、讓利。
近義詞:
謙讓、順讓、忍讓。
反義詞:
傲慢、自大、不讓、不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