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讓的意思、恭讓的詳細解釋
恭讓的解釋
謙恭遜讓。《史記·三王世家》:“陛下恭讓不恤,羣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三國志·吳志·锺離牧傳》“子 禕 嗣” 裴松之 注引 晉 虞預 《會稽典錄》:“ 牧 次子 盛 ,亦履恭讓,為尚書郎。” 蘇曼殊 《碎簪記》:“斯人恭讓溫良,好女子也。”
詞語分解
- 恭的解釋 恭 ō 肅敬,謙遜有禮貌:恭敬。恭謹。恭候。恭維。恭賀。打恭(拱揖)。洗耳恭聽。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 讓的解釋 讓 (讓) à 不争,盡(媙 )着旁人:讓步。讓位。謙讓。 請:讓茶。 許,使:不讓他來。 任憑:讓他鬧去。 被:讓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價,把東西給人:出讓。轉(僴 )讓。 閃避:讓開。當仁不讓。 責
專業解析
“恭讓”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恭”和“讓”兩個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體現了一種謙遜有禮、尊敬退讓的态度。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字義分解與合成義
- 恭 (gōng):本義指肅敬、有禮貌、謙遜。強調内心對他人或事物的尊敬态度以及外在的莊重表現。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讓 (ràng):本義指謙遜、退讓、不争。指在利益、地位、榮譽等面前主動退避,将好處或機會留給他人。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恭讓:結合“恭”的敬重和“讓”的謙退,指以恭敬、謙遜的态度進行禮讓或退讓。它描述的是一種在人際交往或特定情境中,既保持對對方的尊敬,又主動表現出謙讓、不争搶的行為和品德。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詳細釋義
- 恭敬地謙讓:這是最核心的含義。指在言行舉止上表現出對對方的尊重,并在此基礎上主動謙讓。例如在利益分配、榮譽歸屬、座位次序、發言順序等場合,出于禮貌和修養而主動退讓。來源:漢典 - 恭讓。
- 謙遜禮讓的美德:“恭讓”也被視為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的“溫良恭儉讓”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個人修養和尊重他人的精神。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特指古代帝王禅讓:在特定的曆史語境下,“恭讓”有時特指帝王出于恭敬和謙讓之心,将帝位禅讓給賢德之人。例如,曆史上有“恭讓皇帝”的谥號。來源:《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恭讓 (台灣地區學術網絡版)。
-
近義詞辨析
- 謙讓:與“恭讓”意思非常接近,都強調謙虛退讓。但“謙讓”更側重于謙虛的态度本身,而“恭讓”則更強調在謙虛退讓時伴隨的恭敬、莊重的态度和禮儀感。
- 禮讓:強調在禮節規範下的退讓行為,規則性更強。“恭讓”則更側重内心的恭敬驅動下的主動謙讓。
-
用法示例
- 在利益面前,他一向秉持恭讓的态度,深得同事敬重。(體現個人品德)
- 會議上,他恭讓地請前輩先發言。(體現具體行為)
- (曆史語境)某某皇帝被尊為恭讓皇帝。(特指禅讓行為)來源:《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恭讓 (台灣地區學術網絡版)。
“恭讓”意指懷着恭敬之心進行謙遜退讓,既是一種具體的行為表現(恭敬地禮讓),也是一種内在的道德修養(謙遜禮讓的美德),在特定曆史語境下還指帝王的禅讓行為。它融合了“恭”的敬重與“讓”的謙退,是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體現。
網絡擴展解釋
“恭讓”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gōng ràng,其核心含義是謙恭遜讓,強調在人際交往中以恭敬有禮、謙虛退讓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下為詳細解析:
1.基本含義
- 謙恭遜讓:指在言行舉止中表現出對他人尊重,不争搶、不傲慢,主動退讓以維護和諧關系。例如《史記·三王世家》中提到“陛下恭讓不恤”,體現了對君主謙遜品德的描述。
2.曆史出處與用例
- 古籍引證:
- 《三國志·吳志·锺離牧傳》注引晉代虞預的《會稽典錄》:“牧次子盛,亦履恭讓,為尚書郎”,說明恭讓是古代士人推崇的修養。
- 近代作家蘇曼殊在《碎簪記》中評價人物“斯人恭讓溫良”,進一步佐證了這一品質的正面意義。
3.使用場景與延伸
- 社交禮儀:適用于需要展現謙遜、維護和諧的場合,如職場、家庭或公共交往中。
- 文化修養:作為傳統美德,與“溫良恭儉讓”等成語相關聯,體現個人道德修養的深度。
4.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 近義詞:謙讓、禮讓、溫良。
- 反義詞:傲慢、争搶、桀骜不恭。
“恭讓”不僅是語言表達中的謙辭,更是一種文化價值觀的體現,強調以尊重他人為前提的自我約束。如需更多古籍用例或成語拓展,可參考《漢典》《史記》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騃癡埃滅徧聞帛蘭船補偏救弊蠶槌倡首逞博城垛口斥候創面辭證達喀爾隥彴典護動詞甫能诰告鼓造紅藍花勝葭蕟傑表精麗徑易禁街金繩絶憐可靠铿锵有力空城領家馬王堆漢墓濛漪明度慕戀蟠幽辟布潛能前置詞七級浮圖秋旻群輕折軸取侮曲譽衢尊榮榮汪汪三不拗六三始世味説導四生壇卷瓦解土崩刓琢微計五通纖茸銷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