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让的意思、恭让的详细解释
恭让的解释
谦恭逊让。《史记·三王世家》:“陛下恭让不恤,羣臣私望,不敢越职而言。”《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子 禕 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预 《会稽典录》:“ 牧 次子 盛 ,亦履恭让,为尚书郎。” 苏曼殊 《碎簪记》:“斯人恭让温良,好女子也。”
词语分解
- 恭的解释 恭 ō 肃敬,谦逊有礼貌:恭敬。恭谨。恭候。恭维。恭贺。打恭(拱揖)。洗耳恭听。 笔画数:; 部首:小; 笔顺编号:
- 让的解释 让 (讓) à 不争,尽(媙 )着旁人:让步。让位。谦让。 请:让茶。 许,使:不让他来。 任凭:让他闹去。 被:让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让。转(僴 )让。 闪避:让开。当仁不让。 责
专业解析
“恭让”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恭”和“让”两个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体现了一种谦逊有礼、尊敬退让的态度。以下从权威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字义分解与合成义
- 恭 (gōng):本义指肃敬、有礼貌、谦逊。强调内心对他人或事物的尊敬态度以及外在的庄重表现。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让 (ràng):本义指谦逊、退让、不争。指在利益、地位、荣誉等面前主动退避,将好处或机会留给他人。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恭让:结合“恭”的敬重和“让”的谦退,指以恭敬、谦逊的态度进行礼让或退让。它描述的是一种在人际交往或特定情境中,既保持对对方的尊敬,又主动表现出谦让、不争抢的行为和品德。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详细释义
- 恭敬地谦让:这是最核心的含义。指在言行举止上表现出对对方的尊重,并在此基础上主动谦让。例如在利益分配、荣誉归属、座位次序、发言顺序等场合,出于礼貌和修养而主动退让。来源:汉典 - 恭让。
- 谦逊礼让的美德:“恭让”也被视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是儒家文化中提倡的“温良恭俭让”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个人修养和尊重他人的精神。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特指古代帝王禅让: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恭让”有时特指帝王出于恭敬和谦让之心,将帝位禅让给贤德之人。例如,历史上有“恭让皇帝”的谥号。来源:《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恭讓 (台湾地区学术网络版)。
-
近义词辨析
- 谦让:与“恭让”意思非常接近,都强调谦虚退让。但“谦让”更侧重于谦虚的态度本身,而“恭让”则更强调在谦虚退让时伴随的恭敬、庄重的态度和礼仪感。
- 礼让:强调在礼节规范下的退让行为,规则性更强。“恭让”则更侧重内心的恭敬驱动下的主动谦让。
-
用法示例
- 在利益面前,他一向秉持恭让的态度,深得同事敬重。(体现个人品德)
- 会议上,他恭让地请前辈先发言。(体现具体行为)
- (历史语境)某某皇帝被尊为恭让皇帝。(特指禅让行为)来源:《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 恭讓 (台湾地区学术网络版)。
“恭让”意指怀着恭敬之心进行谦逊退让,既是一种具体的行为表现(恭敬地礼让),也是一种内在的道德修养(谦逊礼让的美德),在特定历史语境下还指帝王的禅让行为。它融合了“恭”的敬重与“让”的谦退,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
网络扩展解释
“恭让”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gōng ràng,其核心含义是谦恭逊让,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以恭敬有礼、谦虚退让的态度待人接物。以下为详细解析:
1.基本含义
- 谦恭逊让:指在言行举止中表现出对他人尊重,不争抢、不傲慢,主动退让以维护和谐关系。例如《史记·三王世家》中提到“陛下恭让不恤”,体现了对君主谦逊品德的描述。
2.历史出处与用例
- 古籍引证:
- 《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注引晋代虞预的《会稽典录》:“牧次子盛,亦履恭让,为尚书郎”,说明恭让是古代士人推崇的修养。
- 近代作家苏曼殊在《碎簪记》中评价人物“斯人恭让温良”,进一步佐证了这一品质的正面意义。
3.使用场景与延伸
- 社交礼仪:适用于需要展现谦逊、维护和谐的场合,如职场、家庭或公共交往中。
- 文化修养:作为传统美德,与“温良恭俭让”等成语相关联,体现个人道德修养的深度。
4.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 近义词:谦让、礼让、温良。
- 反义词:傲慢、争抢、桀骜不恭。
“恭让”不仅是语言表达中的谦辞,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强调以尊重他人为前提的自我约束。如需更多古籍用例或成语拓展,可参考《汉典》《史记》等文献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巴汉百日丹包拢边郡冰排子惨劫朝气勃勃爡爡臣极黜伏锄烧酢酒登纳登游返来复去飞帛飞足篝鑪瑰富归着函匣厚此薄彼绛侯坚林交口同声嗟虞墩惊弓金鸡石客踪狼突豕窜燎浆辽亮离端离世异俗离域镂错曼姬鸣筝昵欢偏琐撁头请调器数热循环日月经天少容省克事火咒龙十洋锦授玉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驼峰唾视蛙黾文圆质方无褐向吴亭献杀现示西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