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牒的意思、公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牒的解释

官方文书。 唐 韩愈 《袁州申使状》:“每奉公牒,牒尾故牒字,皆为谨牒字,有异於常。” 宋 曾慥 《高斋漫录》:“一日在厅事,忽睹黄衣人若今之健步者,持公牒立庭下,公命左右皂隶承接。”《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 广州 守将差指使 贺承信 ,捧了公牒到 封州 将领司投递。” 清 袁枚 《随园随笔·金石》:“ 唐 法琬 法师碑,书者为左卫翊壹府翊卫 刘钦旦 。翊一府者,五府之一也。以壹代一, 唐 时公牒亦多用之。”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公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解释

公牒(拼音:gōng dié,注音:ㄍㄨㄥ ㄉㄧㄝˊ)指官方文书,多用于古代公文往来。其中,“公”表示官方、公事,“牒”指文书或证件,合称即指政府机构发布的正式文件。


词源与例证

  1. 词源

    • “牒”本义为竹木简札,后引申为文书、证件(如“通牒”“度牒”),是古代常见的公文形式。
    • “公牒”最早见于唐代文献,如韩愈《袁州申使状》中提到:“每奉公牒,牒尾故牒字,皆为谨牒字,有异於常。”。
  2. 历史用例

    • 宋代曾慥《高斋漫录》记载了公牒的传递场景:“持公牒立庭下,公命左右皂隶承接。”
    • 清代袁枚《随园随笔》也提到公牒的书写规范。

近义词与相关词


“公牒”是古代官方使用的正式文书,常见于唐宋至明清时期的行政和司法场景。其名称和用法体现了古代公文的规范性,与“私牒”(私人信件)形成对比。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韩愈、曾慥等人的作品。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公牒》的意思

《公牒》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由政府发布的公开文件或公告。它通常用来通知公众、管理事务或公示某些事项。

《公牒》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公牒》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八”字旁,右边是“片”字旁。它的总笔画数为15。

《公牒》的来源

《公牒》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封禅书》中,用来指代古代封禅时所立的木牌。后来,它逐渐演变成指代政府官方发布的公告文件。

《公牒》的繁体

《公牒》的繁体字为「公牒」,整体结构和简体字相同,只是书写形式略有差异。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中,写作《公牒》的方式与现在的写法基本相同。

《公牒》的例句

1. 政府发布了一份《公牒》,告知居民拆除违规搭建的建筑物。

2. 老师贴了一张《公牒》在班级公告栏上,通知学生参加运动会。

相关词汇

组词:公告、牌子、公文、牌坊。

近义词:通告、公示、布告、告示。

反义词:私牒、私函。

别人正在浏览...

臂搁曹社之谋僝功昌义传统春中戳脊梁摧頽锻坊短世敦嘱菲才甘罢缟纻之交功收归十归一毂碌碌古尸酣斗哄传珲春搅给九荒酒帘沮废溘逝老爷庙燎炬李衡奴内帘牛录农艺师慓锐清识青腰七星板七星床让国人才济济忍奈宂漫森荣上老省道试牍衰序税率束景熟念听微决疑驼翔慰喻文葆物业乡宾相离相徉陷滞鲜紫械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