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纳贡与赏赐。《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苏代 为 秦 使 燕 ,见无益 子之 ,则必不得事而还,贡赐又不出,於是见 燕王 ,乃誉 齐王 。” 陈奇猷 集释:“贡,谓向 齐 纳贡。赐,谓赏赐 苏代 。”
(2).犹进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越王 元常 曰:‘ 吴 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
"贡赐"的汉语词典释义与历史内涵解析
一、词义分解
"贡赐"为复合词,由"贡"与"赐"构成,核心指向古代政治与经济关系。
二、历史制度背景
"贡赐"体系是古代中国中央政权与边疆部族、附属国之间的互动制度。例如《礼记·王制》记载:"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其中"聘"即贡物,而天子以玉帛、车马回赐,形成双向义务关系(来源:国学网《礼记》原文库)。
三、功能与演变
四、文献考据
《汉书·西域传》载:"鄯善国,本名楼兰……遣子入侍,献其珍宝",汉廷则"赐以宫女为夫人,备车骑辎重",印证"贡赐"在边疆治理中的实际应用(来源: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电子版)。
五、现代语义延伸
当代语境中,"贡赐"可隐喻非平等关系下的资源流动,如学术研究引用"生态贡赐"描述自然与人类资源的单向索取现象(参考:费孝通《乡土中国》修订版)。
“贡赐”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双向互动关系
“贡”指臣民或附属国向君主进献物品(纳贡),“赐”指君主对下属的赏赐。两者构成古代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双向互动,如《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载苏代出使燕国时涉及“贡赐”问题,体现外交中的利益平衡。
单指进贡
《吴越春秋》中越王提到吴国“弃贡赐之国”,此处“贡赐”代指附属国的进贡义务,强调单向的臣属关系。
该词主要用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描述古代朝贡体系下的特殊交往模式。日常使用较少,需注意与“贡献”等近义词区分(存在混淆,需甄别)。
阿尔金山脉本支愊实不遑启处常卖呈览撮口呼打吭吭倒除地室藩羝贩人飞蛾赴焰废历飞头攻获拱棚贯颐奋戟圭臬孤另另鼓门道忽悠餰粥节中炯思蓟邱计司击玉壶决然浪道连舰灵宫硫酸钡笼中鸟漏气沦塞旅燕模造年家子柅格喷香疲厌器观七事家蠕活勝處十三太保霜树淑人肃队踏步不前弹力长丝天旋通藉畏之如虎问心无愧贤嗣显相霄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