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省作“ 石麟 ”。1.古代帝王陵前的石雕的麒麟。《西京雜記》卷三:“觀前有三梧桐樹,樹下有石麒麟二枚,刊其脅為文字,是 秦始皇 驪山 墓上物也。”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丹陽 大姑陵 ,陵下有石麟二枚,不知年代。” 唐 劉禹錫 《漢壽城春望》詩:“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前蜀 韋莊 《上元縣》詩:“止竟霸圖何物在,石麟無主卧秋風。”
(2).對幼兒的美稱。《陳書·徐陵傳》:“時 寳誌上人 者,世稱其有道。 陵 年數歲,家人擕以候之; 寳誌 手摩其頂,曰:‘天上石麒麟也。’” 宋 蘇轼 《徐元用使君與其子端常邀仆與小兒過同遊東山浮金堂戲作》詩:“使君有令子,真是石麒麟;我子乃散材,有如木輪囷。”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贈孫從一》:“石麟在天動鱗甲,赤鳳排雲生羽毛。” 清 方文 《吳次暹瓶桂自開而舉子同人觞之》詩:“太乙想傳天馬信,長庚先産石麟兒。” 清 趙翼 《昨歲除夕香遠内弟得一子書以奉賀》詩:“八十四翁來發兆,上堂親撫石麒麟。”
石麒麟
一、漢語詞典釋義
“石麒麟”指以石材雕刻而成的麒麟形象。麒麟為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祥瑞神獸,《說文解字》釋“麒”為“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象征吉祥、太平。其石雕形态多見于陵墓、宮殿或宗教建築,兼具鎮邪與彰顯地位的功能。
二、文化象征與用途
漢代起,石麒麟常作為鎮墓獸置于帝王或貴族陵墓前,守護亡靈、驅避邪祟。如《後漢書》載帝王陵“列石麒麟”,體現其守護屬性。
宮殿、寺廟常以石麒麟裝飾門庭或柱礎,象征政權穩固、國泰民安。北宋《營造法式》将麒麟列為重要石作紋樣,凸顯其祥瑞寓意。
三、藝術特征
石麒麟造型融合多種動物特征:龍頭、鹿角、獅眼、虎背、牛尾、馬蹄,通身鱗甲,姿态威儀而不失仁厚,體現“仁獸”内核。其雕刻技法隨朝代演變,漢拙樸、唐雄渾、明清精細,反映時代審美變遷。
四、文獻考據
引用來源說明
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釋義依據《說文解字》《後漢書》《營造法式》《宋書》等權威文獻綜合考訂。現存最早石麒麟實物可見于南京南朝陵墓石刻(公元5-6世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根據權威資料,“石麒麟”主要有以下三層含義,結合不同來源的釋義如下:
一、帝王陵墓前的石雕 指古代帝王陵墓前雕刻的麒麟石像,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陵,南朝齊武帝景安陵前的石麒麟是典型代表。如《西京雜記》記載骊山墓前有石麒麟二枚。
二、對幼兒的美稱 古代用作對聰慧孩童的贊譽,典故出自《陳書·徐陵傳》:南朝高僧寶誌曾摸幼年徐陵頭頂,稱其為“天上石麒麟”,後蘇轼詩中亦用此典贊友人幼子。
三、鎮宅辟邪神獸 作為傳統建築中的祥瑞之物,其形象融合馬身、牛尾、鹿角等特征,被《禮記》列為四靈之首,具有消災鎮宅功能。現存實物以南北朝時期雕刻為典型代表。
注:部分文獻提到“比喻人才出衆”的引申義(如查字典網),但該用法在古代典籍中未見直接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解讀。
白毫子飽餒并日而食布袋木偶冊勳齒齒持循儲胥大封店堂鬥艦發蟄非我莫屬奮辭負失官寺佹瑣孩童寒晖寒霧哄擁花鹽雞碑解下寄生蜂稽索康適烤電誇大其辭快滿老哥兒們雷芽連群貍德密差蔑夷明亮隔謀識南路徐能聲年深月久年逾古稀逆封排甲碰響破走竊赀萋斐成錦龜茲秋典任法獸如意珠色膽迷天屬厭思玄陶真違逆聞雞起舞無了根蒂相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