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徽腔的意思、徽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徽腔的解釋

即徽調。 潘漠華 《牧生和他的笛》:“他能吹出昆調、徽腔。”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徽腔(Huīqiāng)是中國安徽省地方戲曲劇種——徽劇的唱腔體系總稱,特指以安慶為中心的古徽州地區形成的戲曲聲腔,在中國戲曲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

一、核心定義與淵源

徽腔源于明代中後期的徽州腔(亦稱“青陽腔”或“徽池雅調”),是安徽徽州(今黃山市)及周邊地區戲曲藝人融合當地民歌、宗教音樂和外來聲腔(如昆山腔、弋陽腔)形成的獨特演唱風格。清代乾隆年間,徽班進京後,徽腔與漢調、秦腔等交融,最終促成京劇的形成(《中國戲曲曲藝詞典》,1983)。

二、藝術特征

  1. 聲腔結構

    以闆腔體為主,輔以曲牌體,強調高亢激越的演唱風格。常用“滾調”(在曲牌中加入口語化唱詞)增強叙事性,如《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1994)記載的“暢滾”“流水滾”等技法。

  2. 語言與音韻

    使用安慶官話為基礎語音,保留中州韻與徽州方言特色,唱詞注重平仄押韻,吐字講究“字正腔圓”。

  3. 伴奏樂器

    主奏樂器為徽胡(琴筒蒙蛇皮的高音胡琴),配以鑼鼓、唢呐、笛子等,形成“文場細膩、武場熾烈”的音響效果(《安徽文化史》,2000)。

三、曆史影響

徽腔是京劇的母體藝術之一。清代“四大徽班”(三慶、四喜、和春、春台)進京後,徽腔的二黃、西皮調與漢調融合,奠定京劇唱腔基礎。清代李鬥《揚州畫舫錄》載:“高朗亭入京師,以安慶花部合京秦二腔,名其班曰三慶”,印證其傳播軌迹。

四、現代傳承

2006年,徽劇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安徽省徽劇團通過複排《水淹七軍》《貴妃醉酒》等經典劇目,對徽腔的“拔子”“吹腔”“四平調”等唱法進行系統性保護(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
  2. 《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中國ISBN中心,1994)
  3. 《安徽文化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4.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官網

網絡擴展解釋

徽腔是中國安徽地區形成的一種傳統戲曲聲腔,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背景和獨特的藝術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徽腔是安徽地區特有的民間曲藝形式,起源于明代的徽商文化,以獨特的音調、唱腔技巧和表演形式聞名。它常被用于叙事和情感表達,演唱者(稱“唱腔師”)通過特殊的聲音處理與節奏變化傳遞文化内涵。

二、曆史起源與發展

  1. 徽商文化推動:徽腔的形成與徽商密切相關。徽商在明清時期經濟實力雄厚,促進了地方文化的繁榮,為徽腔的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
  2. 聲腔融合:明嘉靖年間,弋陽腔傳入安徽後與當地語音結合,形成“徽州腔”;同時受昆腔影響,發展出四平調(後演變為二黃平闆),成為徽劇的核心唱腔之一。
  3. 徽劇的誕生:徽腔與青陽腔、太平腔等融合,逐漸發展為徽劇。清乾隆年間,徽班進京後進一步吸收漢劇、京腔等元素,最終促成京劇的形成。

三、藝術特點

四、影響與傳承

徽腔不僅是徽劇的基礎,還對多個劇種産生深遠影響,如贛劇、川劇、粵劇等均吸收其元素。京劇的形成更直接源于徽腔與漢調的結合。如今,徽腔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仍在黃山市等地通過傳統節慶演出得以延續。

如需進一步了解徽劇與徽腔的關系,可參考黃山市人民政府相關網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比安如盤石白熱化蹦床冰蟻不手怅塞镵石程墨杵舂詞業撺咬打發打花大興土木帝傅對席遏截飛屧佛盤副食店高古火硝家馬減除剪錢羯鼓催花樂新厭舊良嫔離度理濟沒臉面如滿月遷調七德青蓮偈青玄帝輕悠悠勸進攘亂荛豎人工智能散禁僧房贍護蓍艾世相世準霜液說聽伺望隼張坦衷題破威權無服鄉路蕭散曉析歇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