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大略》:“ 曾子 食鱼有餘,曰:‘泔之。’门人曰:‘泔之伤人,不若奥之。’ 曾子 泣涕曰:‘有异心乎哉?’伤其闻之晚也。” 杨倞 注:“泔与奥皆烹和之名,未详其説。” 清 卢文弨 《龙城札记·泔之奥之》:“非烹和也。 曾子 以鱼多,欲藏之耳。泔,米汁也,泔之,谓以米汁浸渍之。”一说,泔当为“洎”,谓添水以渍之。见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八》“泔之奥之。”后因以“泔鱼”为检点过失,悔改前非之意。 宋 王安石 《欲往净因寄泾州韩持国》诗:“泔鱼已悔他年事,搏虎方收末路身。”
“泔鱼”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或来源分析:
字面拆解
可能的误写或方言
文学或隐喻用法
古汉语中偶见“泔”与“鱼”连用,如《荀子·大略》提到“置鲍鱼于泔汁”,指用盐渍鱼防腐,但此用法已不常见。
建议:若该词出自特定文献或方言,请补充上下文以便更精准解释;若为自创词或笔误,建议核对原内容。
泔鱼,指的是剩菜剩饭以及其他食物的残渣。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例句。
泔鱼的拆分部首是水和鱼,分别是“氵”和“鱼”的组合。它的笔画数为14画。
泔鱼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五蠹》一章,用以比喻官员滥用权力,************,将国家财富当作个人私利。
在繁体中,泔鱼的写法为漚魚。
古时候,泔鱼的写法可能与现在有所不同,因为汉字的书写形式随着时间和地区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下面是一个例句,展示了泔鱼的用法:
“这个饭店准备的菜品太好了,根本不会产生泔鱼。”
希望以上的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