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以目的意思、道路以目的詳細解釋
道路以目的解釋
[to be frightened into complete silence but to exchange their hatred with eyes] 人們在路上相遇時不敢打招呼,敢怒而不敢言,隻能以目示意。形容反動統治的暴虐與專橫
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國語·周語上》
百姓嗷嗷,道路以目。——《三國志·董卓傳》
詳細解釋
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多表示政治黑暗暴虐。《國語·周語上》:“ 厲王 虐,國人謗王, 邵公 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 衛 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新唐書·顔真卿傳》:“﹝ 李林甫 ﹞權寵日甚,道路以目。” 魯迅 《僞自由書·止哭文學》:“此後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我們等待着遮眼文學吧。”亦作“ 道路側目 ”。《元史·阿魯渾薩理傳》:“ 桑哥 為政暴橫……所在囹圄皆滿,道路側目,無敢言者。”《明史·李文祥傳》:“朝野寒心,道路側目。” 冰心 《晚晴集·追念振铎》:“在‘四害’橫行,道路側目的時期,我常常想到 振铎 ,還為他的早逝而慶幸!”
詞語分解
- 道路的解釋 ∶供人馬車輛通行的路;兩地之間的通道。也用于比喻事物發展或為人處世所遵循的途徑人生道路自張材村以東道路皆官軍所未嘗行。;;《資治通鑒;唐紀》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詳細解釋.地面上
- 目的解釋 目 ù 眼睛:目光。醒目。曆曆在目。目指氣使(用眼光和氣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驕橫傲慢的神志。亦作“頤指氣使”)。 看,視:目語。目論(喻沒有自知之明或淺陋狹隘的見解)。 想要達到的地點、境地或想要得
網絡擴展解釋
“道路以目”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釋義
指百姓在暴政統治下,因恐懼而不敢公開交談,隻能通過眼神示意交流。該成語反映了人們對殘暴統治的憎恨與壓抑的言論環境。
出處
源自《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描述周厲王時期用嚴刑壓制言論,導緻民衆路上相遇僅敢以目相視。
語法與用法
- 結構:偏正式成語,常作謂語。
- “目”的含義:此處為名詞作動詞,指用眼神示意。
- 示例:
- 魯迅《僞自由書》:“此後要防的是‘道路以目’了。”(形容言論高壓)
- 周厲王暴政時,“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緘口不言、三緘其口(均強調沉默不語)。
- 反義詞:暢所欲言、敢說敢做(表達自由言論或行動)。
應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專制統治下的言論不自由,或高壓環境中民衆的沉默狀态。如曆史暴政時期(如周厲王、“四人幫”)、文學作品中影射社會壓抑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國語》《史記·周本紀》等曆史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道路以目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以目标為導向,努力向前。它由"道路"和"目"兩個字組成,下面分别介紹一下它們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道字的部首是"辵",共有11畫。目字的部首是"目",共有5畫。來源于中國古代的文字演變,沿襲至今。
在繁體字中,道字的寫法是"道",而目字的寫法依然是"目"。
在古代,道字的寫法有很多種,有時候會寫成"辶",有時候會寫成"辵"。而目字的寫法則比較固定,一直都是"目"。
以下是一些使用道路以目這個成語的例句:
1.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樹立明确的道路以目,努力追求自己的夢想。
2. 雖然困難重重,但隻要我們堅定道路以目,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道路以目這個成語可以用來組詞,比如"道路"、"以目為尊"等。它的近義詞有"目标導向"、"目标取向"等,反義詞則是"無目标"、"迷失方向"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